百词典

《送友人及第后归》

时间: 2025-05-02 04:13:37

诗句

贾生年正少,危掇奉常科。

拾第便堪贵,读书何用多。

御黄闻喜酒,宫绿上方罗。

见谓清流选,归鸣里巷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3:37

送友人及第后归

原文展示:

贾生年正少,危掇奉常科。
拾第便堪贵,读书何用多。
御黄闻喜酒,宫绿上方罗。
见谓清流选,归鸣里巷珂。

白话文翻译:

贾谊年纪正轻,却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获得这个荣誉是很珍贵的,读书又何必太多呢?
听到皇上赐予的喜酒,宫女们身着绿衣在上方舞动。
见到他被选为清流之士,归来时如鸣珂在街巷中响亮。

注释:

  •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奉常科:指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表明入仕的途径。
  • 拾第:中举,指通过科举考试。
  • 御黄:指皇帝赐予的酒。
  • 宫绿:指宫女穿的绿衣服。
  • 清流:指清白正直的士人。
  • 鸣里巷珂:描述归来时的喜庆场景,珂是指一种美丽的响器,象征荣耀与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密(1232-1298),字子真,号穆父,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曾任官职。周密的诗词以清新、明快著称,常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周密的一位朋友在科举中取得成功后,表达了对朋友的祝贺和对科举制度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及社会风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贾谊的年少得志,引入对科举制度的思考,展现了对友人的祝贺之情。诗中以“贾生年正少”开篇,直接引出主题,强调年轻有为的典范,象征着希望与未来。接着,诗人用“拾第便堪贵”表达对中举的珍视,同时隐含对读书的质疑,暗示知识与应试的关系并非绝对。后半部分的“御黄闻喜酒”与“宫绿上方罗”渲染了喜庆的氛围,宫女的舞动与皇上的赐酒构成了美好的画面,表现出对成功的庆祝与赞美。最后一句“归鸣里巷珂”则将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认可相结合,表现出对清流士人的期待与祝福。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朋友的祝福,又蕴含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贾生年正少:引出贾谊年轻有为的形象。
  • 危掇奉常科:强调通过科举考试的重要性。
  • 拾第便堪贵:中举的珍贵与荣光。
  • 读书何用多:对知识与考试关系的反思。
  • 御黄闻喜酒:皇帝的喜酒象征着荣耀与成功。
  • 宫绿上方罗:描述庆祝场景,增添喜悦气氛。
  • 见谓清流选:被尊重与认可的士人。
  • 归鸣里巷珂:回归时的喜庆与荣耀,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鸣里巷珂”,象征着成功时的喜悦与荣耀。
  • 排比:通过多次并列,强调了对科举与成功的赞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在科举成功后的祝贺,同时反映了对科举制度的思考,传达了士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对知识的重视。

意象分析:

  • 贾生:象征年轻有为的士人,激励后辈。
  • 喜酒:代表成功与庆祝,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 宫女: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反映成功后的社会地位。
  • 鸣珂:象征荣耀与祝福,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贾生是谁的代称?

    • A. 周密
    • B. 贾谊
    • C. 皇帝
    • D. 宫女
  2. “拾第便堪贵”意为?

    • A. 中举很重要
    • B. 考试无用
    • C. 读书不重要
    • D. 年纪太小
  3. 诗中提到的“鸣里巷珂”象征什么?

    • A. 失败
    • B. 荣耀与庆祝
    • C. 学习
    • D. 忧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温庭筠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周密的《送友人及第后归》与温庭筠的《登科后》都表达了对科举成功的庆祝,但周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而温庭筠则表现出个人成功后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浣溪沙(简王景源、元渤伯仲) 浣溪沙 水调歌头(再用前韵答任令尹) 西江月 其五 点绛唇 南歌子 南歌子 浣溪沙 浣溪沙(连年二月二日出都门) 浣溪沙(政和癸巳仪真东园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艮字旁的字 挨山塞海 简派 有己无人 包含丸的词语有哪些 苦旅 包含萋的词语有哪些 鼓字旁的字 风马牛不相及 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单人旁的字 养锐蓄威 山字旁的字 狗血淋头 小字头的字 爬竿 计无所出 一报还一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