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4:03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纱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东坡与友人饮酒,醉后归来时的情景。夜深人静,仿佛已经是三更,家里的小仆人已在沉睡中打呼,敲门无人回应,我只好倚杖倾听江水的声音。长久以来,我对这副身体感到不满,何时才能忘却世俗的纷争呢?夜深风静,水面平静如丝,小舟也将从此远去,江海将我的余生寄托于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贬谪,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尤其以词、诗、文三绝闻名。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贬谪期间,虽身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借酒抒怀,反映了对生命、自由的思考。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通过描写夜饮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开头两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描绘了诗人在东坡饮酒的快乐与醉后归家的迷离状态,仿佛时间已经很晚。接下来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则通过对小仆人打鼾声的生动描写,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独自面对夜晚的无奈和思考。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渴望能够忘却繁杂的世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最后的“夜阑风静纱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则用意象描绘了诗人的归宿感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哲理和对生命的深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专注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的乐观与从容。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所描述的饮酒场景是在何时?
诗中提到的“家童鼻息已雷鸣”主要表现了什么?
诗人对自身身体的感受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