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11:40
清凉寺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
开山佛已成胡鬼,住院僧犹说李王。
遗像有尘龛坏壁,断碑无首立斜阳。
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
这座塔庙往昔在这里声名显赫,金碧辉煌的建筑层层叠叠,宛如万千美丽的少年。如今开山的佛像却已变成了胡鬼,住在这里的僧人仍在谈论李王的往事。遗留下来的佛像沾满了灰尘,龛边的墙壁也已破损,断碑孤零地立在斜阳之下。唯独在马坡的山头,月光仍在,曾经看见金色的车轿在夜晚乘凉。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庸,号白云,南宋诗人,曾任官职,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他的作品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局的忧虑,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婉约。
《清凉寺》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清凉寺的描写,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清凉寺》通过描写一座曾经辉煌的寺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思考。开篇以“塔庙当年甲一方”引入,既强调了寺庙的盛况,也暗示了其如今的衰落。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破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诗中“千层金碧万缁郎”,通过华丽的意象描绘了寺庙的壮观景象,令人向往。然而,“开山佛已成胡鬼”则突显了对佛教信仰的淡漠与文化的冲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接下来的“遗像有尘龛坏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更是加强了这种惋惜感,佛像沾满灰尘,墙壁也已破损,象征着信仰的衰退和历史的遗忘。
最后两句“惟应驻马坡头月,曾见金舆夜纳凉”,一方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虽然现实已无金舆,但月色依然清明,给人以一丝慰藉。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叹息,也有对未来的思索,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对清凉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逝去辉煌的惋惜,揭示了时光流逝与文化变迁的无情。诗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
《清凉寺》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开山佛”指的是什么?
“惟应驻马坡头月”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