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19:51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
请以为赠。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0:19:51
原文展示: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宋代〕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白话文翻译:
石昌言考中进士的时候,我才几岁,还没有开始学习。记得我与一群孩子在先父身边玩耍,昌言在旁边拿枣栗给我吃,因为我们的家很近,又有亲戚关系,我们非常亲近。昌言考中进士后,名声大噪。我渐渐长大,也开始学习,学习断句、对仗和声律,但未能完成就放弃了。昌言听说我放弃了学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能感觉到他非常遗憾。后来过了十几年,昌言考中第四名,四处任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逐渐长大,能够感到后悔,重新开始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师,在长安见到昌言,我们互相问候,像往常一样愉快。我拿出十几篇文章,昌言非常高兴并称赞。我晚年学习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作,但内心非常自责,直到听到昌言的评价,才感到些许安慰。现在又过了十几年,我又来到京师,昌言担任两制官职,为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的强悍不屈的敌国,带着大旗,跟随数百骑兵,送行的车辆上千,离开都城,意气风发。回想儿时,我在先父身边见到昌言,怎能想到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富贵并不奇怪,我对昌言特别有感慨!大丈夫生来不做将军,能做使者,在口舌之间折服敌人就足够了。往年彭任跟随富公出使回来,告诉我他们出境后,在驿亭过夜。听到数万骑兵奔驰而过,剑槊相撞,整夜有声,随从们惊恐失色。到了天明,看到路上的马蹄印,仍然心有余悸。敌人用这些来炫耀给中国人看,中国人无法预测,因此有时会感到震惊而失言,被夷狄嘲笑。唉!他们怎么不想得深一些呢!从前奉春君出使冒顿,壮士和健马都藏起来不见,因此发生了平城之役。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孟子说,对大人物要轻视他们。何况是对夷狄呢!请把这个作为赠言。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尤其擅长议论文,其文风雄浑,议论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送石昌言使北引》是苏洵的一首诗,表达了对石昌言的赞赏和对出使任务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北方而作,诗中回忆了与石昌言的早年交往,赞扬了他的成就,并对出使任务表示了信心和支持。苏洵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石昌言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石昌言早年和现在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苏洵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串联起对石昌言的回忆和对其出使任务的看法,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石昌言的赞赏和祝福,也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苏洵通过对石昌言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石昌言的赞赏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苏洵通过对石昌言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祝福,也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出使任务的信心。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苏洵在诗中提到的“昌言”是指谁? A. 石昌言 B. 苏洵自己 C. 苏轼 D. 苏辙
诗中提到的“两制”是指什么官职?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 B. 尚书省和御史台的官员 C. 吏部和户部的官员 D. 兵部和刑部的官员
诗中提到的“平城之役”是指哪场战役? A. 汉朝与匈奴的战役 B. 唐朝与突厥的战役 C. 宋朝与辽国的战役 D. 明朝与蒙古的战役
诗中提到的“奉春君”是指谁? A. 汉朝的使者 B. 唐朝的使者 C. 宋朝的使者 D. 明朝的使者
诗中提到的“冒顿”是指谁? A. 匈奴的首领 B. 突厥的首领 C. 辽国的首领 D. 蒙古的首领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