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0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6:55
舟过柴步寺
(作者:杨万里)
野寺隔疏樾,
远舟见深殿。
独径通绝崖,
长萦度微线。
曩游携重弱,
攀岸已震眩。
前瞻足未到,
下窥意先转。
朝来经云根,
尘思起清羡。
野夫三二辈,
走过疾於箭。
俛仰二十年,
今老怀昔健。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舟行至柴步寺时的所见所感。远处的寺庙被稀疏的树荫隔开,远船上隐约可见深邃的殿堂。独自一条小路通往陡峭的悬崖,缠绕着细微的线条。回忆往昔,自己带着年幼的身躯来此游玩,如今已因攀爬而感到眩晕。向前眺望,脚步尚未抵达,心思却已经提前转动。今晨来此,听到经文的根源,尘世的思虑涌起了清新的羡慕。几位乡野的年轻人,跑过来如箭般迅速。俯仰之间,二十年过去,如今已老,却怀念当年健壮的自己。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之时,诗人在舟行至柴步寺时,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逝,身体的变化与心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舟过柴步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通过描绘远处的寺庙和稀疏的树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境,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接着,诗人写道“独径通绝崖”,独自攀爬的景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险峻,也暗示了人生之路的艰难。
在该诗中,杨万里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虚弱与当年的健壮形成鲜明对比,带来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尤其是“朝来经云根,尘思起清羡”一句,表现了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作者对清净心境的向往与内心的挣扎。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怀旧与哲思,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透过自然的景象,诗人不仅表达了自我情感的波动,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流逝的怀念,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疏樾”指的是:
诗人通过“曩游携重弱”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尘思起清羡”主要表达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舟过柴步寺》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