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1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7:37
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
上倚崩岸势。下带洞阿深。
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浮。
未霜叶已肃。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若思。昼夜叫哀禽。
弃妾望掩泪。逐臣对抚心。
虽以慰单危。悲凉不可任。
幸愿见雕斵。为君堂上琴。
这棵梧桐树生长在石缝之中,根部在寒冷的阴影里孤独地扎根。树上依靠着崩塌的山势,树下则有深邃的洞穴。奔流的泉水在冬天激射而出,雾雨在夏天漂浮。虽然还未到霜降,树叶却已开始凋零,尽管没有风,树枝也自顾自地吟唱。昏暗与明亮交替,正如思念在积累,白天黑夜都在呼唤哀伤的鸟儿。被遗弃的妾身望着远方掩面而泣,追随的臣子则对心事感到无奈。即使用此来安慰困境,悲凉的情感依然无法放任。只希望能见到那雕刻出的琴,为君在堂上演奏。
这首诗中提到的“孤桐”象征着孤独和清高,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孤独感与高洁的理想。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与高洁的品性、孤独的情感相联系。
鲍照(约464年-约514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他的诗歌风格受到魏晋风骨的影响,常以豪放、清新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鲍照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出对个人孤独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慨。
这首《山行见孤桐诗》通过描绘孤独的梧桐树,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伤的氛围。诗中生动的自然描写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孤桐树生于丛石之间,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孤立与坚韧。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梧桐树周围的自然景象,包括奔泉、雾雨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弃妾望掩泪”一句,直接表达了对失落与孤独的深切感受。
诗中多次提到的“哀禽”、“抚心”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悲凉与无奈。在这首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还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鲍照通过孤桐树的形象,传达出一种高洁的追求与对命运的不屈,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桐生丛石里。
梧桐树生长在石缝之间,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恶劣和孤独。
根孤地寒阴。
根在寒冷的阴影中,表现了孤独和艰难的生存状态。
上倚崩岸势。
梧桐树依靠着崩塌的山势,暗示着环境的险恶。
下带洞阿深。
树下有深邃的洞穴,增添了神秘感。
奔泉冬激射。
冬天奔流的泉水激射而出,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雾雨夏霖浮。
夏天的雾雨飘浮,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
未霜叶已肃。
虽然还未到霜降,树叶已经开始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不风条自吟。
没有风,树枝自顾自地吟唱,表现了孤独的自我安慰。
昏明积若思。
昏暗与明亮交替,正如思念在不断积累。
昼夜叫哀禽。
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哀伤的鸟儿在鸣叫,映衬出内心的悲凉。
弃妾望掩泪。
被遗弃的妾身望着远方,掩面而泣,传达了对失去的无奈。
逐臣对抚心。
追随的臣子感到内心的无奈与不安。
虽以慰单危。
即使用这种方式来安慰孤独的处境。
悲凉不可任。
悲凉的情感是无法任由其发展的。
幸愿见雕斵。
希望能见到雕刻的琴,象征着对艺术的追求。
为君堂上琴。
为君在堂上演奏,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孤独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命运的无奈。通过对孤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渴望高洁孤傲的心志,尽管身处困境,仍然希望能以琴声抚慰心灵。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梧桐树
B. 溪水
C. 哀禽
D. 雾雨
“弃妾望掩泪”中“妾”指代什么?
A. 朋友
B. 亲人
C. 被遗弃的情感
D. 不幸的命运
诗中提到的“雕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艺术形式
C. 一种植物
D. 一种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