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1:25
次韵郭功甫从何守游白云寺
已仕因循已过三,
买田归去不须参。
高明渐拟凌清汉,
皎洁方知在碧潭。
试酌甘泉来觉晚,
已跻绝顶尚犹贪。
便应从此都无事,
祇有君恩未报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的感慨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已经在官场上混了三年,决定买田归隐,不再参与官场的纷争。随着对高明境界的追求,诗人渐渐想要超越那清澈的银河,只有在碧潭的皎洁水面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晚上品尝甘泉,觉得时光已晚,尽管已经登上了山顶,但仍然对更高的境界心存贪恋。最终,他觉得从此可以无所事事,只是对君主的恩情心存愧疚,没有去报答。
李之仪(约1055-约1110),字希言,号惭愧居士,宋代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李之仪仕途的一个阶段,他在官场上经历了一段时光,渐渐感到疲惫,因此选择归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尚的境界。
李之仪的《次韵郭功甫从何守游白云寺》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白云寺游玩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自己在官场已过了三年,感到这种因循守旧的生活毫无意义。随着人生的经历,他越来越渴望追求高尚的境界,诗人以“高明渐拟凌清汉”表现了他想要超越世俗的理想,这种追求不仅反映了他内心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接着,诗人转向自然,描绘出碧潭的皎洁,象征着内心的宁静。通过“试酌甘泉来觉晚”的意象,诗人似乎在享受这种隐逸的生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他已登上绝顶,然而对更高境界的渴望依然存在,表现出对理想的不断追求。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君主恩情的愧疚,尽管选择了隐居,但仍然心存牵挂,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惆怅。这种情感让整首诗更具深度,突显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君主恩情的愧疚,展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之仪的《次韵郭功甫从何守游白云寺》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吗?
诗中“高明渐拟凌清汉”中的“清汉”指什么?
诗人对君主的恩情持有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