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0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4:52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
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君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在冷清的玉堂里夜不能寐,伴着书卷难以呼唤孟浩然。
暂时借着好诗来消磨漫长的夜晚,每当遇到佳句便想参禅。
愁绪浸入砚台,初春的水已经带着寒意;
而灯下的花儿竞相开放,显得格外妍丽。
我寄语君家小儿子,将来把这句诗编成一时之作。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在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写于夜晚,苏轼在清冷的书房中,借阅李之仪的诗作,表达了他的孤寂和对文学的热爱。此时正值春寒,夜深人静,诗人通过书卷来驱散内心的愁绪,展现了他对友谊与诗歌的向往。
这首诗以"夜直"为引,描绘了苏轼在夜深时分的孤独与思考。他在清冷的书房里,无法入眠,心中自然涌起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带出了对文学的热爱。诗中提到的“伴直”,不仅是对夜间守夜人的描述,更是对孤独的自我反思。在漫长的夜晚,苏轼选择用读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诗歌的追求,也是他内心深处的禅意流露。
诗中提到的“愁侵砚滴”更是点出了夜晚的寒意与愁苦,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缱绻情怀。而“喜入灯花欲斗妍”则描绘了在寂静的夜里,灯下花朵的美丽,恰似诗人内心那一丝希望与生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最后一句“寄语君家小儿子”,则是苏轼对后辈的寄语,表明他希望将自己的感悟与诗情传承下去,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对未来的期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夜晚的孤独意识,以及通过诗歌对抗孤寂、追求美与哲理的内心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寄望,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中提到的“孟浩然”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消磨漫长的夜晚?
“愁侵砚滴初含冻”中的“冻”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