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7:49
读秦纪
作者: 陈恭尹〔清代〕
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哼孺子,
人间犹有未烧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秦法的反思与对人间良知的坚守。
谤言容易消散,但怨恨却难以消除。虽然秦朝的法律非常严厉,但在某些方面却又显得不够细致。半夜时分,在桥边传来小孩的哼唱,说明人间仍然存在没有被烧毁的书籍,依然有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极力打压知识分子,试图控制思想。此举引起了后世的深刻反思,成为文化压制与自由思想之间斗争的象征。
陈恭尹(约1660-1732),清代诗人,工诗词,尤以五言绝句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风格清新、朴素。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知识分子对历史上秦朝暴政的反思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在历史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秦法的批判,传达出对人性与文化的关注。
《读秦纪》通过对秦法律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开篇以“谤声易弭怨难除”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诽谤与怨恨,暗示即便在严厉的法律面前,人的情感与道德仍然是复杂且深邃的。接着提到“秦法虽严亦甚疏”,这句表面上看似对秦法的批评,实际上是对法律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再到“夜半桥边哼孺子”,用儿童的纯真来对比社会的复杂,暗示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仍然存在希望和文化的延续。最后以“人间犹有未烧书”总结,传达出文化与知识的不可摧毁性,彰显了即使在暴政下,思想依然能够生存与传承的信念。整个诗篇情感饱满,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历史上暴政的反思,强调了法律的严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同时表达了对文化、知识和人性的坚定信仰。
谤声易弭怨难除中的“怨”指代什么?
秦法虽严亦甚疏中的“疏”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孺子”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