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双石》

时间: 2025-05-02 12:23:24

诗句

梦时良是觉是非,汲井埋盆故自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兴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3:24

原文展示

双石
苏轼
梦时良是觉是非,
汲井埋盆故自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
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兴作烟云意,
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
老人真欲住仇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梦境中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作者在梦中体验了真假与是非的交织,提到汲水与埋盆的细节,似乎在暗示生活的琐碎与复杂。诗中提到的“玉峰”和“太白”,代表着高耸的山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鸟道”则指向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之路。秋风和晨日则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反映出生命的轮回与生机。一点空明的光亮让人思考其源头,诗中提到的“老人”则可能象征着智慧与归宿的渴望。

注释

  • 良是:原来是,确实是。
  • 觉是非:意识到事情的真假。
  • 汲井:打水。
  • 埋盆:埋藏水盆,隐喻生活的琐碎。
  • 玉峰:美丽的山峰。
  • 鸟道:鸟儿所走的路,象征艰难的道路。
  • 秋风兴作:秋风起,产生了烟云的意境。
  • 晓日:清晨的太阳。
  • 涵草木姿:滋润草木的姿态。
  • 空明:清澈明亮的状态。
  • 仇池:指代一种理想的归宿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擅长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创作背景

《双石》写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困扰后,愈加向往宁静的山水生活。该诗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梦境中对是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双石》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苏轼用梦境这一主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在梦中,诗人感悟到是非真假,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汲水和埋盆的场景,暗示着生活中的琐碎与责任,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生活态度。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这一句,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理想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玉峰象征着理想的高度,而鸟道则暗示到达理想的艰辛与挑战。

秋风与晓日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乐观。最后“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则引发了对归宿与智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时良是觉是非:在梦中我似乎清楚地意识到真假是非。
  2. 汲井埋盆故自旖:打水、埋盆的琐事让我感到自得与惬意。
  3. 但见玉峰横太白:只见那如玉的峰峦横亘在太白山之上。
  4. 便从鸟道绝峨眉:于是选择了一条鸟儿飞过的道路,远离了峨眉山的高耸。
  5. 秋风兴作烟云意:秋风起时,烟云弥漫,似乎带来了某种情感。
  6. 晓日令涵草木姿:清晨的太阳滋养了草木,展现出生命的姿态。
  7. 一点空明是何处:那一缕清光从何而来,令人思索。
  8. 老人真欲住仇池:老人似乎渴望在仇池这个理想的地方安居。

修辞手法

  • 比喻:玉峰比作理想,鸟道比作人生道路。
  • 拟人:草木被赋予了生机与姿态,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梦境、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玉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鸟道:指向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之路。
  • 秋风:代表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晓日:象征新的希望与生机。
  • 空明: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光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在《双石》中,诗人提到的高峰指的是哪个? A. 峨眉
    B. 太白
    C. 黄山
    D. 泰山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人真欲住____”描绘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3.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完全满足。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1. B. 太白
  2. 仇池
  3. B.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苏轼的《双石》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情壮志。
  • 风格对比:苏轼的诗中常有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将归江南次答邓孝威 其一 赠苏贞仙 赠范洛仙 清明感怀 春居 留别吴蕊仙 赠冒巢民 秋夜感怀 秋怀 和韵留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细条 升超 贝字旁的字 包含耗的词语有哪些 鼓衰气竭 清茶淡饭 石花 油头滑面 包含场的词语有哪些 深泥 靑字旁的字 貝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水字旁的字 玉碎香消 东西南北 实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