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3:24
双石
苏轼
梦时良是觉是非,
汲井埋盆故自旖。
但见玉峰横太白,
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兴作烟云意,
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
老人真欲住仇池。
这首诗描绘了梦境中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作者在梦中体验了真假与是非的交织,提到汲水与埋盆的细节,似乎在暗示生活的琐碎与复杂。诗中提到的“玉峰”和“太白”,代表着高耸的山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鸟道”则指向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之路。秋风和晨日则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反映出生命的轮回与生机。一点空明的光亮让人思考其源头,诗中提到的“老人”则可能象征着智慧与归宿的渴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擅长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双石》写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困扰后,愈加向往宁静的山水生活。该诗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梦境中对是非的思考。
《双石》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苏轼用梦境这一主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在梦中,诗人感悟到是非真假,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汲水和埋盆的场景,暗示着生活中的琐碎与责任,表现出一种无奈的生活态度。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这一句,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理想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玉峰象征着理想的高度,而鸟道则暗示到达理想的艰辛与挑战。
秋风与晓日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乐观。最后“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则引发了对归宿与智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梦境、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
选择题:在《双石》中,诗人提到的高峰指的是哪个?
A. 峨眉
B. 太白
C. 黄山
D. 泰山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人真欲住____”描绘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完全满足。
A. 正确
B.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