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51:36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蜀地的李八百,住在吴山的阴凉处。
他默默坐着,神情自若,跟随的人如森林般众多。
后来有个李宽,他的声音与鸡和鹄是不同的。
口耳之间虽然有许多虚假,真正的识别在于内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对古代典籍的思考之际,表现了他对真理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知识的追求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蜀地士人的隐逸生活,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真理与虚伪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李八百的形象,既是一个隐士的象征,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淡泊与对内心真实的重视。诗的开头以“默坐”二字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氛围,传达出一种沉静思考的态度。接下来“从者纷如林”,则生动地描绘出李八百周围众多追随者的情景,表现了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影响。
“鸡鹄非同音”一句则通过比喻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醒。最后一句“识真要在心”,更是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真正的智慧和真知灼见不在于外表的言辞,而在于内心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内省的态度,正是苏轼作为一位士人的理想追求,体现了他对于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重视。
逐句解析: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描述了一个隐居于吴山的士人形象,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通过描绘他静坐的状态和众多追随者,表现出他内在的智慧和外在的影响力。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引入李宽的形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暗示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与真实的对立。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强调了外表的言语多是虚假,真正的识别与理解在于心灵的感悟。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和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内省的智慧,强调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的虚伪之间的对立,反映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八百居住在哪里?
诗中提到的“鸡鹄非同音”意在说明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绘;而苏轼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社会的反思,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