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2:57
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
只这底便是,造玄日用,果行得去,密应神机。
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
都无用,但死心塌地,寿与天齐。
金仙不在天西。那碧眼胡儿不必题。
问性宗一着,从空自悟,命基上事,务实为基。
虚实相通,有无交入,混合形神圣立跻。
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认知和修行的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坚定和真实的追求。诗中提到的“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描绘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表明世俗的智慧和能力在真正的理解面前是无用的。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应当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心无杂念,宁静致远,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后面提到的“金仙不在天西”,暗示了修道者的目标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内心的觉悟与实践。
李道纯,元代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禅宗理念为创作主旨。生于元代的他,经历了社会动荡的年代,作品多以哲理、修行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这首诗写于李道纯对内心修行的深刻思考时期,反映出他追求真实、超脱的精神状态。诗中充满了对社会浮华的批判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真我的情感。
这首《沁园春 赠郑松溪》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自然的深刻理解。开头的“若拙若愚,若慵若懒,若呆若痴”通过一系列并列的形容词,描绘出一种看似无所作为的状态,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理解,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外在的聪明和灵活,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这种思考与古代道家思想相契合,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诗中提到的“学解见知,声闻圆觉,增长根尘塞肚皮”,则进一步指出了世俗知识的局限。这种知识的增长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反而可能让人更加迷失。诗人最终归结为“但死心塌地,寿与天齐”,强调心灵的宁静和对生命的理解,似乎在提倡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在后半部分,提到的“虚实相通,有无交入”则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感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虚与实、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辩证统一的。最后“禅天净,看云藏山岳,月照松溪”,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心灵修行的执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内心的修行与宁静,强调放下世俗的执念,追求真实的自我,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对比世俗与内心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智慧与修行。
“若拙若愚”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智者的羡慕
B. 对愚笨状态的接受
C. 对世俗的批判
“金仙不在天西”的意思是?
A. 仙人生活在遥远的地方
B. 修道者的目标在于内心的觉悟
C. 仙人的存在是虚幻的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内心修行与宁静
C. 对自然的描绘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的思考,但《沁园春 赠郑松溪》更侧重于心灵的修行与哲理的探讨,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宁静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