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2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8:12
九日城西小集
文徵明 〔明代〕
村墟霭霭暮烟浮,
木叶萧萧水乱流。
细雨百年还九日,
浮云四海几同游。
樽前病色黄于菊,
镜里霜华不待秋。
何必茱萸重把看,
衰迟都不似前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昏的村庄,烟雾缭绕,水流潺潺,木叶在微风中飘荡。细雨在这九月的日子里延续了百年,浮云在四海之间自由游荡。面对酒樽,我的病态颜色比菊花还要黄,镜中的白发早于秋天就已出现。何必再去重温茱萸的习俗呢?衰老的时光,无论如何也不似往昔那样美好。
作者介绍:文徵明(1470-1559),字梦麟,号逸人,晚号文公,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后,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一个小集会上,诗人感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身的衰老对比,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思索。开头的“村墟霭霭暮烟浮”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黄昏场景,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接下来的“木叶萧萧水乱流”,则通过音响的描写,增强了这种寂静与孤独的氛围。
“细雨百年还九日”,透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仿佛在说,细雨绵绵,如同岁月一般漫长,今天的九日似乎与以往的九日并无二致,却又因生命的无常而显得格外珍贵。接下来的“樽前病色黄于菊”,将个人的衰老与自然的生长形成鲜明对比。菊花在重阳节时节盛开,象征着坚韧与长寿,而诗人却因病显得苍白无力,令人唏嘘。
最后,诗人以“何必茱萸重把看”结束,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纵使时代变迁,衰老无法避免,但诗人仍希望在这种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黄昏场景是在哪里?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自己衰老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茱萸”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