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5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6:54:35
哀汤与立父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
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
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逸民。听闻朋友轻易离世的消息,让我再次湿润了我的手帕。梦中在苕溪的清晨,千年的石头依然阻挡着春天的到来。人情的悲切无法停止,我向南望去,泪流满面,悲伤地哭泣在江边。
王之道,生平不详,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离世的感慨,风格清新而哀伤。
此诗写于王之道听闻友人去世之后,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在“薄俗久不竞,丘园多逸民”中,诗人对世俗的批判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接下来的“闻君轻去世,令我重沾巾”,以“重沾巾”这一生动的细节,表露出诗人因朋友离世而感受到的沉重。这种情感在后面的意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梦苕溪晓,千年石堵春”,通过梦境的描绘,诗人将个人的悲伤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千年的石头阻挡了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人情不能已,南望哭江滨”,展现了诗人无法停止的悲伤情感,江边的泪水仿佛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体现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也引发了对生死、时间的思考,成为了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及对友人离世的哀悼,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感慨,表达了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逸民”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隐居的闲适者
C. 旅行者
D. 学者
“重沾巾”中的“沾”意为:
A. 湿
B. 沾边
C. 沾染
D. 沾光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友人离世的哀悼
C.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之道《哀汤与立父》与陶渊明《饮酒》,两者均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之道更强烈地表达了对友人离世的哀伤,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沉醉与自我归属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