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8:5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8:58:53
自汶阳至郓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在渺茫的中原道路上,劳苦的一生让我感叹万千。
风雨打在身上,泥泞沾上了衣服。
我的视线向天望去,却觉得距离很短,心中的忧虑与时局相违背。
孔子曾经在鲁国治理,后来因为侵略的缘故从齐国归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是抗元名将,因坚守南宋的抵抗斗争而著称。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多表达忠诚、爱国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自汶阳至郓》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元朝的侵略使得南宋面临灭亡的危机。诗中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及对历史的思考。
《自汶阳至郓》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艰难行旅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和时局动荡的深刻感慨。开头两句“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不仅反映了旅行的艰辛,也寓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困惑。在风雨中行走,泥泞的衣物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屈辱,诗人通过这种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接着,诗人用“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仿佛天际的距离也因为生活的重压而变得短小。最后一句提到孔子,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刻反思。文天祥在这首诗中以个人的遭遇映射了整个民族的命运,情感深邃而真挚,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对人生苦短和社会动荡的感慨而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出一种悲壮和无奈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夫子”指的是谁?
“渺渺中原道”中“渺渺”意思是?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自汶阳至郓》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伤感。两者在主题上都有对现实的感慨,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文天祥的诗更显悲壮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