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1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0:16
金缕曲
作者: 黄人 〔清代〕
三载吴门矣!十眉图任翻新样,终嫌不似。路鬼揶揄山鬼笑,飘泊从今可已。只未了狂奴心事。留得红妆知已在,尚甘心憔悴缁尘里。吹绉了,一池水。抱琴羞向朱门埋。问何如春风鬓影,当炉蜀市。俊眼明于三五月,解向风尘求士。天使慰孤穷才子。莫虑秋来消渴疾,对芙蓉山黛堪忘死。呼地下,长卿起。
这三年来我在吴门停留,十眉图虽然翻新,却总觉得不如从前。路边的鬼在嘲笑山中的鬼,漂泊的生活从此就这样开始了。只是我心中的狂放与忧虑仍未了结。留着红妆的知己仍在,但我宁愿在这尘世中憔悴。水面轻轻泛起涟漪,我羞于携琴向朱门埋藏。问道春风拂面时,怎能忘却蜀地的市集?英俊的眼神在三月的阳光下闪亮,解读风尘中的士人。天意总是让孤独的才子得到安慰。莫要担心秋天的干渴病,对着芙蓉山的黛色也可忘却生死。呼唤地底,长卿来临。
黄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体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金缕曲》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思考时期。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爱情与文学的深刻感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金缕曲》通过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三载吴门矣”便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暗示着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不满。诗中反复出现的“红妆”与“朱门”,不仅代表着美丽与富贵,更是对世俗价值的反思与讽刺。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以“飘泊”自喻,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他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俊眼明于三五月”与“天使慰孤穷才子”,则表现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最终在对自然的赞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在节奏与意象的运用上都显得非常精妙,借助自然与人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情感的真实与深邃,使得《金缕曲》成为清代诗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在对知己的怀念、对艺术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中,展现了清代文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与深刻的社会思考。
诗中提到的“吴门”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京
B. 上海
C. 苏州
D. 杭州
“留得红妆知已在”中的“红妆”指代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美丽的女子
C. 富贵的生活
D. 诗人的心情
诗人对社会的态度是:
A. 积极向上
B. 无奈与批判
C. 逃避现实
D. 恬淡无争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缕曲》的内涵与艺术魅力。希望通过深入的解析与背景介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情感波动与时代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