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8:34
踏莎行 游丝
作者: 沈榛 〔清代〕
袅袅垂风,盈盈怯雨。
浮踪尽日浑难主。
却看旖旎乱还闲,
最怜缭绕来兼去。
弱比飞埃,轻如吹絮。
无端不解寻归处。
碧窗春昼尽悠飏,
有时力困萦芳树。
这首词描绘了轻柔的春风和细雨交织的景象,表达了一种游离不定的情感。词人感到自己在这浮动的环境中难以把握自己的踪迹。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但词人却对这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感到无奈,似乎无处可归。在碧色窗前的春日,轻风徐来,偶尔又被困在芳树间,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词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春日时节的闲适与惆怅。
作者介绍:
沈榛,清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词作多以细腻、柔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踏莎行 游丝》写于春日,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风细雨的温柔,内心却因飘荡的情感而感到迷茫。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词中透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这首《踏莎行 游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游离感。开篇的“袅袅垂风,盈盈怯雨”,通过对风与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又带有几分害羞的氛围,仿佛自然界也在轻声细语,传递着温柔的情感。在接下来的“浮踪尽日浑难主”中,词人感受到自己如同在风中飘荡的游丝,失去了方向与归属感,表明了内心的迷惘。
而“却看旖旎乱还闲”,则从自然的美丽中提炼出一种似乎可以逃避现实的闲适,然而“最怜缭绕来兼去”又暗示着这种美丽的脆弱与短暂。接下来以“弱比飞埃,轻如吹絮”的比喻,将自身的无力感进一步加深,词人将自己的状态与轻如飞尘的游丝相提并论,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最后两句“碧窗春昼尽悠飏,有时力困萦芳树”,转向了春日的宁静与困境,窗外的春光与芳树的缠绕,既是外在的美景,也是内心情感的映射。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袅袅垂风,盈盈怯雨。
描述春天的轻风和细雨,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浮踪尽日浑难主。
词人感到自己的身心在这漂浮的环境中难以把握,暗示了内心的迷茫。
却看旖旎乱还闲,
眼前的美丽景色让人沉醉,但这份美丽却显得杂乱。
最怜缭绕来兼去。
对于这份美丽的眷恋,词人感到无奈,似乎无法持久。
弱比飞埃,轻如吹絮。
通过比喻表达自己轻浮无力的状态,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
无端不解寻归处。
无法找到归属,表达了对家与归属的渴望。
碧窗春昼尽悠飏,
描绘春日的宁静,窗外的景致轻柔而美好。
有时力困萦芳树。
有时又被困在芳香的树木之间,象征着内心的无奈与困境。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与对归属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感。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词人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美丽的向往,又有对生活的困惑。
诗词测试:
选择题: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填空题:词中提到“浮踪尽日浑难主”,表达了词人对 __ 的迷茫。
判断题:诗中的“碧窗”代表着繁华与喧嚣。(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沈榛的《踏莎行 游丝》在情感上更加游离与细腻,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无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往昔的思念与感伤。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提供了更深入的诗词背景和风格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