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答杨浩》

时间: 2025-07-30 15:20:29

诗句

往前曾爱铭文嘱,老病安知拟议差。

柏下人埋将宿草,管城子秃已无花。

自惭吾匪三长史,谁误君寻五作家。

今代李邕领袖手,往来碑版不须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5:20:29

原文展示:

答杨浩
作者: 刘克庄

往前曾爱铭文嘱,
老病安知拟议差。
柏下人埋将宿草,
管城子秃已无花。
自惭吾匪三长史,
谁误君寻五作家。
今代李邕领袖手,
往来碑版不须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多病后,对自己曾经热爱铭文和写作的追忆与无奈。他曾经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今却感到羞愧。柏树下的人已将野草埋藏,而管城子却光秃秃的没有花朵。诗人自愧不如古人三长史(即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也不愿误导君子去寻找五位作家。如今的李邕(著名的碑刻书法家)已经引领风骚,碑版之间的往来已不再需要叹息。

注释:

  • 铭文:指铭刻的文字,通常用于纪念。
  • 拟议差:指计划或议论的差异,暗指年老多病后,思想和行动的局限。
  • 柏下人埋将宿草:指在柏树下,曾经的草木已被埋藏,暗示岁月流逝。
  • 管城子:指一个地名,意在表现荒凉。
  • 三长史:指的是司马迁、班固、范晔等历史学家,意指历史记载的权威。
  • 五作家:可能指古代著名的文学创作者,如屈原、陶渊明等。
  • 李邕:指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碑刻家,以其书法名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云,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及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刘克庄在此时面临个人的衰老与病痛,回顾自己年轻时的抱负与追求,同时对当时的文学和碑刻艺术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答杨浩》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寻。诗的开头以“往前曾爱铭文嘱”引入,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对铭文和文化的热爱,显示出一份对文化传承的执着。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诗人对自己当年的期许感到无奈和失落。

“柏下人埋将宿草”,在自然景象中隐喻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终结与草木的凋零。与此形成对比的“管城子秃已无花”,则体现了现实的荒凉与失落,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似乎都在提醒诗人,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接下来的自谦之语“自惭吾匪三长史”,表达了诗人对比古人所产生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未能达到历史学家的高度,不愿意误导他人去追寻那些早已逝去的文学巨匠,流露出对后辈的深切关怀。

最后的“今代李邕领袖手,往来碑版不须嗟”,则是对当代碑刻书法的肯定,显示出诗人对新一代艺术家的赞赏,尽管自己感到无奈,但依然对后辈寄予厚望,体现了乐观的精神。

总而言之,整首诗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同时也呈现了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往前曾爱铭文嘱:回忆过去对铭文的热爱。
  2. 老病安知拟议差:年老多病后,难以再继续追求。
  3. 柏下人埋将宿草:时间流逝,曾经的美好已被埋藏。
  4. 管城子秃已无花:描绘荒凉的景象,反映现实。
  5. 自惭吾匪三长史:对比古人,感到自愧不如。
  6. 谁误君寻五作家:不愿误导他人去追逐过往的文人。
  7. 今代李邕领袖手:称颂当代碑刻书法家李邕。
  8. 往来碑版不须嗟:对现代艺术成就的认同与欣慰。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对比,突显作者的自谦。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意象:柏树、草木等意象,承载时间与生命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反思与自省,表现了对文化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传达了对后辈艺术家的期望与赞赏,最终形成了一种对生命、文化与时间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铭文:代表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2. 柏树:象征长寿与坚韧。
  3. 野草: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4. 花朵:美好的事物,象征青春与希望。

每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文化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刘克庄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柏下人埋将宿草”意在表达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时间的流逝
    C. 秋天的丰收

  3. “自惭吾匪三长史”中的“三长史”指的是谁? A. 司马迁、班固、范晔
    B. 李白、杜甫、白居易
    C. 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描写了对人生的感慨。
  • 《春望》:同样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答杨浩》与杜甫的《春望》都展现了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的艺术修养,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刘克庄诗文集》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答杨浩》这首诗的情感、意境与艺术价值。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芝宫对雪呈诸同官学士 日暮碧云合 劳拙堂歌 哺儿词 {石枭}矶孙夫人庙 谒二姜先生祠 将出都门留别彭衣春韩公复李西园罗台山 即事 鼎湖 采桑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虚张形势 秃宝盖的字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 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属员 酣醑 说咸道淡 舌字旁的字 畦畹 青字旁的字 畏天悯人 倒八字的字 陆离光怪 頁字旁的字 绒绒 包含縢的词语有哪些 绝俗离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