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4:39
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
雨晴人到寺,木落夜开关。
缝衲纱灯亮,看心锡仗闲。
西方知有社,未得与师还。
阳羡的各座山峰,哪里有剡山的独特之处?
雨后天晴,人们来到寺庙,树木凋零,夜晚关门。
缝制的僧衣在灯下明亮,心中安闲,手中拿着锡杖。
西方知道有社(佛教的集会),却未能和师父一同回来。
崔子向,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而被后人称道。
这首诗作于崔子向送别惟详律师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感慨。诗中提到了两个著名的风景区,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不舍。
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了唐诗的优雅与简练,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开头两句以阳羡与剡山进行对比,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阳羡的山峰虽然多,但与剡山相比,似乎缺乏那种独特的魅力。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思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佛教活动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际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阳羡山峰的思考,认为其并不比剡山更为独特,暗含对两地风景的比较。
雨晴人到寺,木落夜开关。
雨后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寺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缝衲纱灯亮,看心锡仗闲。
描绘了一个僧侣在灯下专注缝制僧衣的情景,表达了心境的平和与闲适。
西方知有社,未得与师还。
这里提到的“社”象征着佛教的聚会,表达了对师父和佛教活动的向往与未能相聚的遗憾。
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际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阳羡”指的是哪个地方?
“缝衲纱灯亮”中“缝衲”的意思是什么?
诗人对剡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崔子向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王维的诗中多用意境和情感结合,崔子的诗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对话,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