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4:14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作者: 刘过 〔宋代〕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
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
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
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
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弓箭和剑器都出自榆塞,铅锤和山都在蓬山之上。
获得这些东西,实在是毫不费力,失去它们也如同闲散。
古人未必都正确,今人也未必都错,
世事就像沐猴冠那样可笑。老子不去分别,
内外与当中之事。
喝酒要痛快,写诗也可以随意,弹琴就不必了。
人生要享乐,何必催促自己的白发斑驳。
成功时有金甲牙旗,贫穷时也不过是破帽蹇驴,
不必以两种眼光来看待。
世事就是如此,自有聪明人识别。
作者介绍:刘过,字景熙,号白云,宋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诗词并受到当时文人推崇。他的作品常常以平易近人而富有哲理性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水调歌头》写于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通过弓剑与铅椠的意象,展现了古人与今人对于生活的不同态度。诗中提到“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刘过在诗中也表达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强调享乐和随性,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洒脱理解。诗中“酒须饮,诗可作”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表明了诗人不在乎外物的态度,反而更看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整个诗作既有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也有对生活的宽容与快乐,彰显了哲理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对生活的享受与哲理的思考,鼓励人们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知。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榆塞”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富贵
D. 贫穷
诗句“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绝对真理
B. 历史的复杂性
C. 对古人的崇拜
D. 对今人的批判
在诗中,刘过提到的“酒须饮,诗可作”强调了什么?
A. 工作的重要性
B. 享乐与创作的自由
C. 物质的追求
D. 对酒的喜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