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5:49
乱辙临河整复斜,一鞭著力马喷沙。
荒城避寇官招吏,野寺无僧佛破家。
尚有军书传契箭,从无烽堠响悲笳。
哀鸿饥雁知多少,漂泊于今未有涯。
在河边的乱辙上,马车经过时留下斜斜的痕迹,一鞭子抽下去,马儿在沙滩上扬起了尘土。荒凉的城池为了躲避敌人,官吏们四处招募;野外的寺庙中没有僧侣,佛像也因战乱而破败。尚有军书和契约的箭矢流传,但烽火台上却再也没有传来的悲哀号角。哀鸿与饥饿的雁群,不知道有多少,它们漂泊流浪至今,依然没有尽头。
夏子龄,清代诗人,生活在战乱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及对人间苦难的感怀。夏子龄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情感真挚,善于用生动的意象描绘社会现状。
《过沙河县》创作于清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沙河的旅途,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蕴含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既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过沙河县》是一首充满浓厚历史感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沙河的旅途时,运用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开头两句通过“乱辙”和“喷沙”的意象,生动地体现了行旅的艰辛,暗示了战乱带来的无序和不安。接下来的“荒城避寇官招吏”,描绘了战乱使得城市荒废,官吏不得不招募,显示出社会的动荡和无奈。
诗中提到的“野寺无僧佛破家”,更是对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毁灭的深刻反思,表现出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还有精神世界的荒凉。同时,最后两句通过“哀鸿”和“饥雁”的意象,传达出无尽的悲哀和游荡的孤独,令人感受到漂泊者的无助和绝望。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环境的结合,深刻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无尽漂泊的哀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中提到的“乱辙”主要象征什么?
A. 平静的生活
B. 社会的混乱
C. 美丽的自然
答案:B
“荒城避寇官招吏”中的“避寇”指的是什么?
A. 迎接敌人
B. 躲避敌人的侵扰
C. 参与战斗
答案:B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和平与安宁
B. 战争与苦难
C. 自然与风光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