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6:38
薄劣东风性叵常,欺人才去顿炎凉,夜来解尽池塘冻,不到诗髯点检霜。
东风的性情不稳定,常常欺骗人,使人从炎热瞬间感到寒凉。昨夜的寒风已经解冻了池塘的冰霜,却不见诗人的白须上有霜。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髯”一词可以联想到许多古代文人形象,常以白须作为智慧和经历的象征。诗人的身份和气质在这里得以体现。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风的变化,传达了自然界中温暖与寒冷的交替,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首句以“薄劣东风”开头,直接表达了对春风的不满,强调了其性情的不稳定,接着用“欺人才去”来形象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第二句则通过“顿炎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冷意,令人感受到气候的剧烈变化。最后两句,诗人观察到池塘的冰霜被解冻,但自己的“诗髯”上却未见霜点,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整首诗在对比中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与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流转与个人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东风 B. 池塘 C. 霜 D. 以上都是
诗人对东风的态度是?
A. 称赞 B. 不满 C. 恐惧 D. 无所谓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C. 对自然的叹息 D. 对寒冷的厌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史弥宁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所表达的情感与哲思。史弥宁侧重于季节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示了宋代诗人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