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3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33:18
《寺中观梅》
作者:史弥宁 〔宋代〕
慈尊宴坐从香国,
环列毗耶彼上人。
老子也揩凡肉眼,
来瞻清净法王身。
这首诗描绘了在寺庙中观察梅花的情景。慈悲的尊者在香气弥漫的地方安坐,周围环绕着众多高僧大德。老子(道家创始人)也用肉眼(世俗的眼光)来窥视,前来瞻仰这位清净的法王。
史弥宁(生卒年不详),字子明,号曲江,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描写自然景色和佛教题材的作品。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透出淡淡的禅意。
此诗创作于宋代的一个寺庙中,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欣赏以及对佛教思想的体悟。梅花自古以来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代表着坚韧与清雅。
《寺中观梅》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描绘梅花与高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在结构上并不复杂,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诗的开头以“慈尊宴坐”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慈悲的尊者与香气四溢的环境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接着,通过“环列毗耶彼上人”,进一步强化了周围环境的神圣性,众多高人环绕,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老子也揩凡肉眼”一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古代哲学家对世俗眼光的反思,老子作为道家的象征,来到此地以肉眼观望,暗示着即使是伟大的哲学家,也需在平凡中寻求真理。最后一句“来瞻清净法王身”,则将整首诗的主题引向更高的境界,清净的法王象征着佛教的真理,反映出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崇敬。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梅花与众高僧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境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考和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清净境界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愿望。通过对梅花的观察,诗人传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中“慈尊”指的是哪位宗教人物?
“老子也揩凡肉眼”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梅”象征着什么?
可以对比史弥宁的《寺中观梅》与王安石的《梅花》,两首诗都以梅花为主题,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史弥宁更注重于哲理与内心的平和,而王安石则更多地体现出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