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7:55
祝英台近 其六
作者: 顾宪融
好花残,明镜缺。厮守已三月。
情史改场,春事到鶗鴂。
伤心娇喘沈时,断霞明处,
剩数语丁宁长诀。泪空咽。
负心不斩男儿,天意复何说。
夜夜萧斋,啼遍杜鹃血。
从教焚砚椎琴,拗莲捣麝。
怎解得这重冤结。
好的花已经凋谢,明亮的镜子也破碎了。我们已经相守三个月。
情感的历史已经改变,春天的事情又到了黄莺的季节。
伤心的娇喘在时光中沉没,断霞映照的地方,
只剩下几句情深的长别。泪水空咽。
负心的男子却未被斩断,这天意又能说什么呢?
夜夜在萧斋中,杜鹃啼声遍布,仿佛流血。
纵然让笔砚焚烧,琴声也要用力敲打,拗折莲花与麝香。
怎么能解开这深重的冤屈呢?
作者介绍:顾宪融(1860-1919),字子云,号明月,晚号天马,近现代诗人,擅长词曲。他的作品常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末民初,正值社会动荡、变革之际,顾宪融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祝英台近 其六》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顾宪融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爱情的失落与无奈。前两句以“好花残,明镜缺”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回忆的破碎。接下来的“情史改场,春事到鶗鴂”,则通过春天的到来与过往情感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失去爱情的强烈感受。
诗中反复提到的“泪空咽”与“负心不斩男儿”,无不流露出对负心人深深的失望与悲伤。后半部分对杜鹃的描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情感的寄托,杜鹃的啼鸣成了心灵的写照,象征着无尽的哀愁与痛苦。最后一句“怎解得这重冤结”,更是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情感纠葛的深刻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深厚的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无奈,表现了人对命运的质疑和对失去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好花”象征什么?
“负心不斩男儿”表达了作者对谁的感情?
“夜夜萧斋,啼遍杜鹃血”中的杜鹃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