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1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3:50
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
作者:文廷式 〔清代〕
云散晚山青。又泛扁舟过洞庭。
月下一声吹铁笛,凄清。
祇恐鱼龙不惯听。
红烛夜冥冥。
静写秋光入画屏。
寄语幽兰兼白芷,芳馨。
可解骚人万古情。
云雾散去,晚霞映照着青山。我又乘着扁舟在洞庭湖上游荡。
月下传来一声吹奏的铁笛,声音凄清。
我担心鱼和龙不会习惯这种音乐。
红烛在夜里微弱闪烁。
静静地将秋天的光辉写进画屏。
寄托我的情感给那幽兰和白芷,芳香四溢。
这可以解读出骚人对于万古情怀的感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鱼龙不惯听”中的“鱼龙”比喻的是世俗之人,常用来表达高雅艺术与世俗的距离。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鱼龙来代表那些不懂欣赏高雅艺术的人。
作者介绍
文廷式,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邃的意境著称。他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是在文廷式游历洞庭湖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思考。
《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以洞庭湖的自然美景为背景,融入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艺术境界。首句“云散晚山青”,描绘出一个清新明朗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接着,诗人乘舟过湖,感受到自然与音乐的结合,月光下的铁笛声更是增添了几分凄清的气氛。诗中提到的“鱼龙不惯听”,不仅反映了艺术的高雅,也隐含着对世俗的批判。
红烛的微光与秋天的宁静相互映衬,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而美丽的氛围。最后,通过幽兰与白芷的寄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思考,体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艺术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与艺术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反映了对世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云散晚山青”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晴朗的天空
B. 阴雨的天气
C. 夕阳西下的山景
“鱼龙不惯听”中的“鱼龙”指代的是谁?
A. 高雅的艺术家
B. 世俗的普通人
C. 诗人自己
诗中提到的“红烛”象征什么?
A. 丰富的情感
B. 微弱的光明
C. 朦胧的未来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在《静夜思》中通过月光抒发思乡之情,而文廷式则在《南乡子》中结合自然景色与音乐,表达对高雅艺术的思考。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
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学习材料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南乡子 题易硕甫洞庭眺月图》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