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1: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21:32
赤藤为杖世未窥,台郎始携自滇池。
滇王扫宫避使者,跪进再拜语嗢咿。
绳桥拄过免倾堕,性命造次蒙扶持。
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
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
又云羲和操火鞭,暝到西极睡所遗。
几重包裹自题署,不以珍怪夸荒夷。
归来捧赠同舍子,浮光照手欲把疑。
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南宫清深禁闱密,唱和有类吹埙篪。
妍辞丽句不可继,见寄聊且慰分司。
赤藤做成的杖,世间鲜有人见,台郎方才从滇池带回。
滇王为了避开使者,跪着进宫再拜,声音低沉地说着。
拄着绳桥走过,免得倾倒落下,性命危急时得到了扶持。
途经百国都无人识,君臣聚集观看,追逐着旗帜。
大家传说滇神从水中献身,赤龙拔须,鲜血淋漓。
又说羲和操着火鞭,黄昏时分到达西极,留下了睡意。
几重包裹自己署名,不以珍奇怪异来夸耀边陲荒夷。
归来时把礼物献给同舍的朋友,浮光照手,令人怀疑。
空堂白天睡觉,倚靠窗户,雷电似的击打墙壁,寻找蛟龙。
南宫深邃的禁闱里,唱和的声音如同吹奏埙篪。
华美的辞句无法继续,见信聊聊安慰分司。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文学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文以直白、豪放著称,深具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四年,正值唐代盛期,政治、文化较为繁荣。诗中反映了作者与朋友的情谊及对滇池地区神话的关注,表现出对边陲文化的尊重与好奇。
这首诗以赤藤杖为引子,表达了作者对滇池及其文化的赞美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开篇即以“赤藤为杖”引出,通过描绘滇池的美景和滇王的神秘,展现出一幅独特的地方文化画卷。诗中对滇神和羲和的提及,使得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宗教色彩,表现了唐代人对自然与神话的敬畏。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情感的抒发,韩愈在归来时将滇池的珍品带回,寄托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空堂昼眠的描绘,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文化交流的渴望。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滇池文化的尊重与对友人情谊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边陲文化的多样性与神秘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赤藤”为何物?
A. 竹子
B. 藤条
C. 木棍
D. 铁杖
“滇王扫宫避使者”中的“扫宫”意指?
A. 进入宫中
B. 清理宫殿
C. 避免接见
D. 召开会议
诗中提到的“羲和”是谁?
A. 月亮的女神
B. 太阳的女神
C. 风的神灵
D. 大地的女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