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崔绵谷共赋亭次韵》

时间: 2025-05-05 17:30:59

诗句

风度崔秋浦,声名郑子真。

为便官事少,不厌客来频。

竹裹觥筹密,花边屐齿新。

拍栏谁得句,唤起主林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30:59

原文展示:

风度崔秋浦,声名郑子真。 为便官事少,不厌客来频。 竹裹觥筹密,花边屐齿新。 拍栏谁得句,唤起主林神。

白话文翻译:

崔秋浦的风度,郑子真的声名。 为了方便官事少,不厌烦客人频繁来访。 竹林中觥筹交错,花丛边鞋印新鲜。 拍着栏杆谁得了佳句,唤起了林中的神灵。

注释:

  • 风度:指人的风采和气度。
  • 崔秋浦:可能是指崔姓的某位文人,具体人物不详。
  • 郑子真:可能是指郑姓的某位文人,具体人物不详。
  • 觥筹:酒器和酒筹,指饮酒的器具。
  • 屐齿:鞋印。
  • 主林神:指林中的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某次文人雅集中所作,表达了对友人风度和声名的赞美,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文人聚会中,作者与友人崔秋浦、郑子真等人共赋亭中,饮酒作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和对诗酒生活的喜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崔秋浦和郑子真的风度和声名的赞美,展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欣赏。诗中“为便官事少,不厌客来频”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厌其烦地接待客人,体现了文人的豁达和好客。后两句“竹裹觥筹密,花边屐齿新”描绘了聚会的热闹场景,竹林中酒器交错,花丛边新鲜的鞋印,生动地展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最后“拍栏谁得句,唤起主林神”则表达了作者对诗句创作的期待和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之情。

诗词解析:

  • 首句“风度崔秋浦,声名郑子真”直接赞美了两位友人的风采和声名,用词简洁而有力。
  • 第二句“为便官事少,不厌客来频”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厌其烦地接待客人,体现了文人的豁达和好客。
  • 第三句“竹裹觥筹密,花边屐齿新”描绘了聚会的热闹场景,竹林中酒器交错,花丛边新鲜的鞋印,生动地展现了文人雅集的情景。
  • 最后一句“拍栏谁得句,唤起主林神”则表达了作者对诗句创作的期待和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竹裹觥筹密”中的“觥筹密”比喻饮酒的热闹场面。
  • 拟人:“唤起主林神”中的“唤起”赋予了林神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文人雅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诗酒生活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敬畏。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着清幽和高雅。
  • 觥筹:象征着饮酒的热闹和欢乐。
  • 花边屐齿:象征着文人的足迹和雅集的情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位文人分别是谁? A. 崔秋浦和郑子真 B. 崔秋浦和洪咨夔 C. 郑子真和洪咨夔 D. 崔秋浦和郑子真

  2. 诗中“为便官事少,不厌客来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B. 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C. 对客人频繁来访的厌烦 D. 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3. 诗中“竹裹觥筹密,花边屐齿新”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文人雅集的热闹场景 B. 官场宴会的场景 C. 家庭聚会的场景 D. 文人独处的场景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崔绵谷共赋亭次韵》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但洪咨夔的诗更注重对友人风度和声名的赞美,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咨夔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情况和洪咨夔在其中的地位。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侯处士女挽词 均阳官舍有安榴数株着花绝稀更增妍丽 茅屋 研铭 细雨 九月八日戏作两绝句示妻子 题牧牛图 山居 留别天宁永庆乾明金銮四老 今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依门卖笑 克字旁的字 春风夏雨 云从龙,风从虎 白字旁的字 逸群绝伦 克协 无字旁的字 一举万里 包含顽的成语 窗沿 寸字旁的字 治权 薄田 文字旁的字 观望风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