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3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37:32
研铭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无住庵,老居士。紫玉池,娱晚岁。
不出庵,书诵偈。谁使之,践朝市。
入承明,司帝制。如眢井,久不治。
百尺泉,来莫冀。古之人,轻百计。
惟出处,不敢易。嗟已晚,觉非是。
勒斯铭,戒后世。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在无住庵中有位老居士,他在紫玉池畔度过晚年。虽然他不出庵门,只是在静静地书写诵读佛偈,但却有人在喧闹的市井中践踏他的名声。进入明朝后,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但就像深井长久未被清理,泉水也不再清澈。古代的人们对百计谋略并不重视,只看重出身与归属,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感叹到如今已晚,才意识到自己并非如此。请铭记此铭文,警醒后人。
陈与义,字惟恭,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精通诗词和散文而著称,风格清新淡雅,常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其作品多涉及佛教和道教思想,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研铭》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以及对内心修行的追求。诗中充满了佛教哲理,强调出世和内心的宁静。
《研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老居士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批判以及对内心修行的向往。诗中“无住庵,老居士”开篇即设定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境地,老居士在宁静的环境中独自修行,代表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入承明,司帝制”揭示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和对名利的漠视,暗示了古代士人的困境。尤其是“如眢井,久不治”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腐败和昏庸的批判,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度,情感上则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无奈。作者通过对古人与今人的对比,最终发出感慨,提醒后人要铭记内心的宁静与自省,警惕世俗的诱惑。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例如,“如眢井,久不治”用井来比喻社会的腐败,形象而生动。同时,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和谐。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强调了内心的修行和对世俗名利的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名利的拒绝和对内心修行的渴望。
《研铭》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与义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无住庵”象征着什么?
A. 名利
B. 超脱
C. 财富
“如眢井,久不治”中的“眢井”比喻了什么?
A. 社会的腐败
B. 内心的宁静
C. 物质的追求
陈与义的《研铭》与王维的《终南山》两首诗在主题上都体现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但《研铭》更加明确地批判了世俗名利,而《终南山》则更侧重于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现上各有特色,展示了宋代诗人对人生的不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