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唐中丞抚蜀》

时间: 2025-05-04 10:15:23

诗句

圣主忧三蜀,中丞宪府开。

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

节钺辞枫陛,风霜动柏台。

鹭车应早发,闻有御中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15:23

原文展示:

送唐中丞抚蜀
作者:韩邦奇
圣主忧三蜀,中丞宪府开。
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
节钺辞枫陛,风霜动柏台。
鹭车应早发,闻有御中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唐中丞即将前往四川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朝廷对四川的忧虑日益加重,而中丞是宪府的重要官员,正是要去处理这一重要任务。四川地势险要,人才济济,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中丞在离开时,辞别皇帝,风霜已开始影响到他所要去的地方。诗的最后提到,应该早早启程,因为已经听到皇帝的催促。

注释:

  • 圣主:指皇帝。
  • 三蜀:指四川、重庆和云南,古代称为蜀地。
  • 中丞:中丞是古代官名,负责重要事务。
  • 宪府:指负责法律和行政事务的政府机构。
  • 节钺:指权杖和符节,象征官职和权力。
  • 鹭车:指官员出行的车辆。

典故解析:

  • 三蜀之忧:暗指当时蜀地的政治动荡、经济问题引起皇帝的忧虑。
  • 风霜动柏台:柏台指的是官职的台阶,风霜则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邦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工于诗词,善于描绘时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正值国家对边疆和地方治理的重视,诗人以送别的形式表达对国家事务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诗人对唐中丞的钦佩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蜀地未来的关心。开篇以“圣主忧三蜀”引入,直接指出国家的危机感,体现出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紧接着“中丞宪府开”,将中丞的使命和责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则强调了四川的重要性和人才的聚集。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当前局势的忧虑。最后的“闻有御中催”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中丞能否顺利完成使命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圣主忧三蜀”:表明皇帝对四川的忧虑,揭示出诗歌的主旨。
  2. “中丞宪府开”:中丞即将出发,承担重任。
  3. “西南全胜地,经济出群才”:指出四川的地理与人文优势。
  4. “节钺辞枫陛”:中丞辞别皇帝,展现出其责任感。
  5. “风霜动柏台”:暗示到达蜀地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6. “鹭车应早发”:提醒中丞尽快出发。
  7. “闻有御中催”:说明皇帝的催促,进一步加重了出发的紧迫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节钺辞枫陛,风霜动柏台”,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官职与自然环境结合,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与对即将离去的中丞的祝福,表达出对蜀地未来的期待和对官员责任感的肯定。

意象分析:

  • 圣主:象征着国家的统治者,代表着国家的命运。
  • 三蜀:体现了国家的边疆和经济重地。
  • 节钺:象征着权力和责任。
  • 鹭车:代表着官员的出行和使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蜀”指的是哪些地方?

    • A. 四川、重庆、云南
    • B. 北京、上海、广州
    • C. 湖南、湖北、江西
    • D. 江苏、浙江、福建
  2. “节钺辞枫陛”中的“节钺”代表什么?

    • A. 武器
    • B. 权杖和符节
    • C. 书信
    • D. 车马
  3. 诗中“闻有御中催”暗示了什么?

    • A. 中丞可以慢慢出发
    • B. 皇帝的催促
    • C. 中丞不想离开
    • D. 蜀地的安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送别》中,同样表达了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但王维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体验,而韩邦奇则强调国家事务与责任感。这两首诗都展现了送别的主题,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张石山出行吟卷 次韵咏梅 和南塘咏梅 酬乡友惠诗 赠白湛囦 喜晴 和咏梅 暮春 次韵雪积即消 山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穴宝盖的字 曲径通幽 包含既的词语有哪些 显旷 石谷 各色人等 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木犀 宝盖头的字 称雨道晴 采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并载 牙字旁的字 鸡皮疙瘩 鸬鹚笑 无计奈何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