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4 01:23:56

诗句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3:56

原文展示:

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 张继先 〔宋代〕 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 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 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 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

白话文翻译:

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山中的堂屋也感到惆怅。 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 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 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

注释:

  • 屡赏:多次欣赏。
  • 山堂:山中的堂屋。
  • 怅哉:感到惆怅。
  • 暂居:暂时居住。
  • 行百日:已经百日。
  • 三台: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象征高位或吉祥。
  • 大木:大树。
  • 脩篁:修长的竹子。
  • 自度:自我超度,指修行达到一定境界。

诗词背景: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是他在山中暂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修行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中秋月”和“山堂”等元素,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山堂、大树和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屡赏中秋月”和“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则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最后两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则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屡赏中秋月,山堂亦怅哉”:诗人多次欣赏中秋的月亮,感到山中的堂屋也充满了惆怅之情。这里的“屡赏”和“怅哉”形成了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次句“暂居行百日,常觉近三台”:诗人暂时居住在这里已经百日,常常感觉接近了三台星。这里的“暂居”和“常觉”反映了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坚持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 第三句“大木声深夜,脩篁荫静阶”:大树在深夜发出声音,修长的竹子在静谧的台阶上投下阴影。这里的“大木”和“脩篁”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末句“倘非能自度,何以见归来”:如果不是能够自我超度,又怎么能见到归来的景象呢?这里的“自度”和“归来”强调了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期待和对归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中秋月:象征美好时光和团圆。
  • 山堂:象征隐居生活和宁静。
  • 大木:象征力量和生命力。
  • 脩篁:象征高洁和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三台”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天文学中的三台星 B. 山中的三个平台 C. 诗人的三个朋友 D. 诗人的三个作品

  2. 诗中的“自度”指的是什么? A. 自我超度 B. 自我测量 C. 自我反省 D. 自我保护

  3. 诗中的“山堂亦怅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继先的《题度仪堂四首 其一》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对中秋月的感慨,但张继先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修行和自我超度的重要性,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继先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张继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花非花 其三 咏韭 花非花 其二 古意 花非花 其一 古意 花非花 花非花 花非花 吴门晤沈休穆,以贱字吹万讹听秋佩,因来书畅论声韵之学,戏填此解答之 花非花 其二 花非花 华亭计子山作,饶有古乐府遗意,戏效两首 其一 折柳枝词 折柳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烟不出火不进 猗猗 龍字旁的字 诵持 寸字旁的字 包含妄的成语 醲粹 天理昭昭 风华浊世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握瑜怀玉 兀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死生契阔 金霉素 丨字旁的字 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