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1 02:00:46

诗句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0:46

原文展示: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白话文翻译:

灵芝生长在河洲上,因洪波而动摇。兰花绽放得多么晚,严霜使它的枝干枯萎。悲哀啊,这两株芳草,没有种植在泰山之旁。文质彬彬是道所推崇的,遭遇时运而被重用是值得赞美的。绛灌这样的大臣掌权,认为贾谊崇尚浮华。贤才被压抑而不得重用,被远放至荆南的沙地。怀抱美玉骑着骏马,却遇不到伯乐和卞和。如何才能有孔仲尼,为世间陈述四科的学问。

注释:

  • 灵芝:一种珍贵的药材,象征高洁。
  • 河洲:河中的小岛。
  • 兰荣:兰花,象征高洁。
  • 严霜:严寒的霜冻。
  • 太山:即泰山,象征高贵之地。
  • 文质:文雅与质朴。
  • 绛灌:指汉初名将绛侯周勃和灌婴,此处代指权臣。
  • 谊:指贾谊,汉代文学家、政治家。
  • 浮华:表面华丽而不实。
  • 荆南沙:指偏远之地。
  • 抱玉:比喻怀有才能。
  • 乐与和:指伯乐和卞和,古代善于识马和识玉的人。
  • 孔仲尼:即孔子。
  • 四科:指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诗词背景:

作者郦炎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这首诗通过灵芝和兰花的比喻,表达了对贤才不被重用的悲哀,以及对时代不重视真正才德的批判。诗中提到的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因被权臣排挤而不得志,最终被贬至偏远之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灵芝和兰花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贤才在动荡的社会中遭受的困境。诗中“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和“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贤才在恶劣环境中挣扎的无奈。后文通过对贾谊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诗中对贤才不被重用的主题。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代的不满和对贤才的同情。

诗词解析:

  •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灵芝象征高洁的贤才,河洲和洪波象征动荡的社会环境。
  •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兰花象征贤才,晚开和严霜象征贤才的困境和不幸。
  •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表达了对贤才未能得到应有地位的悲哀。
  •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强调文质兼备是道所推崇的,遭遇时运而被重用是值得赞美的。
  •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批评权臣对贤才的误解和排斥。
  •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描述贤才被压抑和流放的命运。
  •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比喻贤才怀才不遇,未能遇到赏识之人。
  •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表达了对孔子式贤才的渴望,希望有人能像孔子一样为世间陈述四科的学问。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灵芝和兰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贤才的境遇。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如“严霜瘁其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和“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贤才不被重用的悲哀和对时代不重视真正才德的批判。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贤才的同情和对时代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灵芝:象征高洁的贤才。
  • 兰花:象征贤才,晚开和严霜象征贤才的困境和不幸。
  • 河洲和洪波:象征动荡的社会环境。
  • 太山:象征高贵之地,贤才应有的地位。
  • 绛灌:象征权臣,对贤才的误解和排斥。
  • 荆南沙:象征偏远之地,贤才被流放的命运。
  • 抱玉乘龙骥:象征贤才怀才不遇。
  • 孔仲尼:象征理想的贤才,能为世间陈述四科的学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芝”和“兰荣”分别象征什么? A. 高洁的贤才 B. 珍贵的药材 C. 美丽的花朵 D. 动荡的社会环境

  2. 诗中提到的“绛灌”指的是谁? A. 汉初名将绛侯周勃和灌婴 B. 古代善于识马和识玉的人 C. 汉代文学家、政治家贾谊 D. 孔子

  3. 诗中提到的“孔仲尼”指的是谁? A. 孔子 B. 汉初名将绛侯周勃 C. 汉代文学家、政治家贾谊 D. 古代善于识马和识玉的人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贾谊论》(苏轼):探讨贾谊的生平和遭遇,与郦炎的诗有相似的主题。
  •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通过对古迹的咏怀,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贤才遭遇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贾谊论》(苏轼)与《诗二首 其二》(郦炎):两者都探讨了贾谊的生平和遭遇,但苏轼更多地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而郦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汉魏六朝诗选》:收录了郦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作品。
  • 《贾谊传》:详细介绍了贾谊的生平和作品,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与郦炎的诗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江夏别宋之悌 苏台览古 九日龙山饮 长干行二首 劳劳亭 塞下曲六首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沙丘城下寄杜甫 清平调·其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苔的词语有哪些 族胤 隹字旁的字 日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强辨 道不相谋 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讽一劝百 详死 提成 誉过其实 斩荆披棘 计穷势蹙 字挟风霜 巛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