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题时氏小飞来三首》

时间: 2025-05-02 02:51:40

诗句

须弥纳芥不为夸,曾向壶中贮九华。

灵隐寺前天竺后,好峰都落在君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1:40

原文展示:

寄题时氏小飞来三首

须弥纳芥不为夸,曾向壶中贮九华。 灵隐寺前天竺后,好峰都落在君家。

白话文翻译:

将巨大的须弥山纳入芥子并不算夸大,我曾经在壶中收藏了九华山的壮丽。 灵隐寺前,天竺山后,那些美丽的山峰都仿佛聚集在你的家中。

注释:

  • 须弥纳芥:佛教用语,比喻极大的事物被极小的事物所容纳。
  • 壶中贮九华:比喻将美景收藏于心中或小空间中。
  • 灵隐寺:位于杭州,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
  • 天竺:指杭州的天竺山,也是一处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时氏的,表达了对友人家乡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姜特立在欣赏友人时氏家乡的美景后,有感而发,寄给时氏的。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家乡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的“须弥纳芥”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佛教哲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诗中“壶中贮九华”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视,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后两句通过对灵隐寺和天竺山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家乡美景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须弥纳芥不为夸:这句以佛教的“须弥纳芥”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认为将巨大的须弥山纳入芥子并不算夸大。
  2. 曾向壶中贮九华:这句通过“壶中贮九华”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珍视,将九华山的壮丽收藏于心中或小空间中。
  3. 灵隐寺前天竺后:这句通过对灵隐寺和天竺山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家乡美景的向往和赞美。
  4. 好峰都落在君家:这句总结了前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家乡美景的赞美,认为那些美丽的山峰都仿佛聚集在友人的家中。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了“须弥纳芥”和“壶中贮九华”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诗中“灵隐寺前天竺后”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家乡美景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须弥纳芥:佛教用语,比喻极大的事物被极小的事物所容纳,这里用来比喻自然美景的壮丽。
  • 壶中贮九华:比喻将美景收藏于心中或小空间中,体现了诗人对美景的珍视。
  • 灵隐寺、天竺山:杭州的名胜,这里用来象征友人家乡的美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须弥纳芥”的含义是什么? A. 极大的事物被极小的事物所容纳 B. 极小的事物被极大的事物所容纳 C. 极大的事物和极小的事物相互容纳 D. 极大的事物和极小的事物相互排斥

  2. 诗中“壶中贮九华”的比喻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美景的珍视 B. 诗人对美景的忽视 C. 诗人对美景的厌恶 D. 诗人对美景的无感

  3. 诗中提到的“灵隐寺”和“天竺山”位于哪个城市? A. 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南京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姜特立的《寄题时氏小飞来三首》: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姜特立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姜特立诗集》: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是研究姜特立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相关查询

观月 戏赠酒榼 晚步门外书触目 寄方瞳胡先生 寓叹 题卧龙山 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十首 其七 出游不果 道石三首 其一 秋日郊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清位 霖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蝉饮 小谈 聪明睿知 包含蔑的词语有哪些 金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纷缊 石字旁的字 奈烦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鉴影度形 气势熏灼 兀字旁的字 心字底的字 暗淡无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