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时间: 2025-05-02 01:51:41

诗句

境静约心兵,无由起妄情。

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1:41

原文展示:

寄方叔游法轮寺三首 姜特立 〔宋代〕 境静约心兵,无由起妄情。 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我约束内心的纷扰,无法让虚妄的情感升起。 我打算用笙笛的声音,与夜间的泉水声一同聆听。

注释:

  • 境静:指环境宁静。
  • 约心兵:约束内心的纷扰。
  • 无由:无法。
  • 妄情:虚妄的情感。
  • 拟:打算。
  • 笙笛:古代的乐器。
  • 夜泉声:夜晚泉水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士廉,宋代诗人,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法轮寺时,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美景,因而有所感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姜特立在游历法轮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和对内心纷扰的克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诗人寻求心灵的平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的心境。首句“境静约心兵”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纷扰的克制,而“无由起妄情”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宁静环境中,虚妄的情感无法升起。后两句“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和谐与宁静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境静约心兵”:诗人通过“境静”二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而“约心兵”则是对内心纷扰的克制,形成了一种内外相应的和谐状态。
  • 次句“无由起妄情”: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虚妄的情感无法升起,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 后两句“拟将笙笛耳,同听夜泉声”:诗人打算用笙笛的声音与夜间的泉水声一同聆听,这是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也是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境静”与“心兵”,“笙笛耳”与“夜泉声”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约心兵”中的“约”字,将内心纷扰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控制。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环境和对内心纷扰的克制,表达了对心灵平静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境静:象征着宁静的环境,是诗人内心平静的依托。
  • 心兵:象征内心的纷扰,是诗人需要克制和约束的对象。
  • 笙笛耳:象征音乐,是诗人寻求心灵宁静的媒介。
  • 夜泉声:象征自然的声音,是诗人追求和谐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境静约心兵”中的“约”字是什么意思? A. 约束 B. 邀请 C. 大约
  2. 诗中提到的“笙笛耳”是指什么? A. 乐器 B. 耳朵 C. 听觉
  3. 诗的最后一句“同听夜泉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独处 B. 和谐 C. 旅行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环境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虽然题材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姜特立的这首诗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感,而姜特立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歌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相关查询

池上春日即事 郊园避暑 孤山寺 即席送江夏茂才 春日感怀 初夏 孤山雪中写望寄呈景山仙尉 寄玉梁施道士 途中回寄闾丘秀才 钱塘仙尉谢君咏物楼成寄题二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香孩儿营 色字旁的字 缮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讲嘴 遐区 比字旁的字 父字头的字 召拜 见字旁的字 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抽刀断丝 虎字头的字 水浊鱼噞 配递 捉虎擒蛟 靡然向风 山以小陁而大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