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1:19:19
原文展示:
姜特立寄诗编为赋四首
作者: 韩元吉 〔宋代〕
宋景文为工学问,贺方回亦擅诗歌。
半山人去东坡没,妙墨空嗟楯上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宋代的两位文人:景文和方回,他们在学问和诗歌上都有卓越的造诣。半山的那位隐士(指苏东坡)已经去世,留下的只有那空荡荡的墨迹,令人不禁感叹。
注释:
- 宋景文:指宋代的文学家,擅长学问和诗歌。
- 贺方回:同样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诗才著称。
- 半山人:指苏东坡,号半山,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 东坡:苏东坡的别号,东坡即东坡居士。
- 妙墨:形容书法、诗歌的精妙。
- 楯上磨:指磨墨的砚台,象征着书法和文学创作。
典故解析:
- 东坡:苏东坡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成为后代文人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半山:指的是苏东坡隐居时的生活,体现了他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写作古诗,作品多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事的感慨。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时期,正值文人雅集、诗歌兴盛的年代。诗人通过对两位文人的赞美,表达了对文人风采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宋代文人之间的相互敬佩与友谊。开篇提到的宋景文与贺方回,表明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的竞争与交流。接下来提到苏东坡的离世,诗人用“妙墨空嗟”来描绘东坡留下的诗书墨迹,体现了对东坡的深切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感慨。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当代文人虽然有才华,但无法与已故的苏东坡相提并论,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无奈感。诗中充满了对文学艺术的尊重与追求,流露出诗人对理想化文人形象的向往与叹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宋景文为工学问:景文精于学问,显示出他在学术上的造诣。
- 贺方回亦擅诗歌:贺方回也以诗才闻名,说明当时文人多才多艺。
- 半山人去东坡没:提及苏东坡的去世,突出了他的影响力和失落感。
- 妙墨空嗟楯上磨:用空嗟来表达对东坡墨迹的惋惜,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景文和方回与苏东坡的对比,表现出对文人才能的敬仰。
- 拟人:将墨迹拟人化,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文人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一种对才华的敬仰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学问:象征着知识和智慧。
- 诗歌:代表着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 墨:象征着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两位文人是谁?
- A. 苏东坡和贺方回
- B. 宋景文和贺方回
- C. 韩元吉和苏东坡
- D. 宋景文和苏东坡
-
填空题:诗中提到“半山人去东坡___”,这里的空白应该填什么?
-
判断题:苏东坡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没有重要地位。(对/错)
答案:
- B
- 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韩元吉的这首诗都反映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文化的追求。
- 对比韩元吉对文人精神的赞美与苏轼对历史的反思,二者皆体现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