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4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46:18
《雨後泊舟小箬,回望灵山》 ——杨万里
灵山相识已平生,雨後精神见未曾。
一朵碧莲三万丈,数来花片八千层。
云姿雾态排天出,竹杖芒鞋欠我登。
羡杀峰头头上寺,厌山不看是诸僧。
我与灵山相识已久,但在雨后才真正领略到它的精神气质。
一朵碧莲直入云霄,花瓣数以千层重叠。
云雾缭绕间,山的形态如同从天而降,我却只欠一根竹杖和一双草鞋来登山。
我羡慕那山顶的寺庙,而对那些不欣赏山景的僧人感到厌倦。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石翁,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自然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擅长用简练的语言描绘生活和自然。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他常在山水之间游历,感受自然的美。诗中描绘了在雨后游览灵山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杨万里的《雨後泊舟小箬,回望灵山》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诗的开篇以“灵山相识已平生”引入,表明诗人与灵山的深厚渊源,表达了一种由久而生的亲切。接着,诗人通过“雨後精神见未曾”来强调雨后的灵山气质的独特与清新,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一朵碧莲三万丈,数来花片八千层”这一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层次,展示了诗人对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随着描绘的深入,诗人用“云姿雾态排天出”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境界,仿佛让人置身于这片灵秀之地。
后半部分,诗人渴望“竹杖芒鞋”登山,体现了他对自由和探索精神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最后两句“羡杀峰头头上寺,厌山不看是诸僧”则透露出诗人对那些不懂欣赏自然之美的僧人的不屑,展现了他对真实生活和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全诗通过描绘雨后灵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探索的渴望。同时,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对那些沉迷于世俗而忽视自然之美的人们的反思与批判。
诗中“灵山相识已平生”表达了什么情感?
“羡杀峰头头上寺”中“羡杀”是什么意思?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赞美,但在风格上更加豪放,语气更为激昂。王维的《鹿柴》则注重宁静的自然意境,与杨万里的细腻观察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