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4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40:44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春天的洲上长出了荻芽,春天的河岸飞舞着杨花。此时的河豚鱼,价值可比不上鱼虾。它的形状已经很奇怪,它的毒性更是无与伦比。愤怒时肚子像封住的猪,怒目圆睁如同吴地的青蛙。厨房若一失手,入喉便是刀刃。如果因此失去生命,何必依赖口齿来吃饭?问起南方人,他们会保护谦夸。大家都说味美无比,谁说死得像麻布一样!我说的话无法改变,他们只顾叹息。退回潮阳,才开始畏惧吃蛇。子厚居住在柳州,却甘愿吃虾蟆。二者虽令人厌恶,性命却没有什么差别。这种美味与其他食物相比,中间藏有无尽的祸害。美与恶都可以称道,这种说法确实值得赞同。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之,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对河豚鱼的独特看法和经历之际,反映了他对美食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思考。河豚鱼在南方被视为美味,但其毒性使人心存畏惧。
梅尧臣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河豚鱼这一美食的复杂情感。诗开篇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利用“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他转向河豚鱼,强调其奇特的外形和剧毒,表明美味与风险并存的主题。
诗中提到“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以生动的比喻展示河豚鱼生气时的状态,增强了诗的形象感。而“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则揭示了烹饪河豚的危险,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味时要小心翼翼。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与南方人的对话,展示了人们对河豚鱼美味的盲目追捧,以及他自己对这种美食的质疑。诗人在探索美与恶的对立中,最终回归生命的价值,强调了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美食与生命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对美味的向往,也有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梅尧臣深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河豚鱼的描绘,探讨了“美味”与“危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对人们盲目追求美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河豚鱼在诗中被比喻为( )
A) 猪
B) 青蛙
C) 鳝鱼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 )
A) 春天的美景
B) 美味与生命的价值
C) 对南方人的描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意指( )
A) 河豚鱼的味道
B) 河豚鱼的烹饪危险
C) 河豚鱼的外形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梅尧臣的诗歌和宋代诗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