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4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43:37
作者:王维 〔唐代〕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百白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麒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汉朝的英才即将崛起,前来拜见皇帝的明光宫。
万乘之主亲自推开宫门,千官在五陵东送行。
我誓言在金门内辞去官职,身心如同长城和玉塞般坚固。
卫青和霍去病的才能堪比一骑之将,朝廷不看重贰师的功劳。
赵、魏、燕、韩各国都有强劲的士兵,而关西的英豪却少得可怜。
报仇的决心只是听说过尝胆的故事,饮酒时也不曾妨碍刮骨之痛。
画戟和雕戈在寒风中闪烁,连旗和大旆在黄尘中消失。
鼓声遥远翻滚如海浪,号角声扰动天山月色。
麒麟和锦带佩吴钩,奔跑的青骊马踏着紫骝。
拔剑已断了敌人骄傲的手臂,回到马鞍上共饮月支之头。
汉军大喊一人敌百敌,敌骑相对哭泣且愁苦。
虽然教战令我们赴汤蹈火,但终究明白将领早该谋划。
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兼擅诗、画,作品多描绘自然,体现了“诗中有画”的风格,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王维二十一岁时,正值汉唐交替之际,国家动荡,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将士的赞美,传达了年轻人的豪情与壮志。
《燕支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诗中展现了王维对汉朝将士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开篇以“汉家天将才且雄”引入,展现了汉朝即将崛起的气势,接着提到的万乘之主和千官送行,描绘出一种盛大的场面,仿佛是历史的重现。诗中提到的卫青和霍去病,代表了汉朝的优秀将领,诗人通过他们的事迹,传达了对勇士的赞美与对国家未来的期许。而“饮酒不曾妨刮骨”则通过对酒的描写,传达了将士们在战斗中的坚定与不屈。
后半部分的描写尤为精彩,画戟雕戈的寒光、鼓声的滔滔如海浪、号角声的阵阵,与后续的麒麟和青骊的奔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最后两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则反映出王维对战斗智慧的重视,强调将领的谋略胜于单纯的勇猛,提示人们在追求胜利的同时,亦需注重智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将士的敬仰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年轻人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王维在《燕支行》中提到的著名将领是:
A. 张良
B. 卫青和霍去病
C. 诸葛亮
D. 李白
“饮酒不曾妨刮骨”这句的意思是:
A. 饮酒是为了庆祝
B. 跟痛苦无关
C. 饮酒时不怕受伤
D. 饮酒可以治疗伤痛
诗中“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强调的重点是:
A. 勇猛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B. 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 只需勇往直前
D. 将领不重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燕支行》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均涉及战争与英雄的主题,但王维侧重于对将士的赞美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而王昌龄则侧重于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