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4:56
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
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
龙去春潮在,鸣海月残。
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偏僻的庙宇坐落于大江边,周围的树木在寒风中摇曳,显得凄凉。庙前的断碑被荒草淹没,墙上的画面因岁月而变得模糊,苔藓干枯。虽然龙神已经离去,但春潮仍在涌动,海面上月光渐渐消逝。对于那些曾经的英雄,我们还能去问询什么呢?他们的事迹已如东流的江水,愈发渺远无踪。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恭,明代诗人,字维岳,号复庵,生于明代中期。王恭的诗歌风格多以清丽见长,常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题无诸庙壁》创作于某次游历江边庙宇时,诗人面对古老庙宇的荒凉以及历史的沉淀,感受到英雄事迹的遥远与人事的变迁,从而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索和出世离尘的情怀。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荒废的庙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英雄人物的追忆。首句以“野庙大江干”开篇,描绘出庙宇的孤立与庞大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既突显了庙宇的渺小,又增添了几分苍凉的意境。接下来的“萧萧树色寒”通过声音与色彩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寒意袭来。中段的“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遗迹,时间的流逝使得曾经辉煌的景象变得荒芜,令人感叹不已。
最后两句“龙去春潮在,鸣海月残”意象丰富,既表达了自然的永恒与变化,也暗示了英雄的事迹已如春潮般渐行渐远,难以追寻。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有效地传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历史沉重的感慨,最终以“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揭示了对英雄事迹的无奈与遗忘,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对英雄往事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起了诗歌的主题,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与人生的短暂。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庙宇位于何处?
“龙去春潮在”中“春潮”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恭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王恭的笔调更加清淡而含蓄,而杜甫则更具沉重与悲壮。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映射内心情感,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