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35: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5:39
喜闻天兵已临衢寇
作者: 曾几 〔宋代〕
野宿溪行各晏然,
吴头楚尾接风烟。
岂知苻泽深为崇,
不道柯山最近天。
境上音邮多浪语,
殿前兵马是真传。
未论日报书三捷,
竹簟纱幮到晓眠。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溪边宿营行走的宁静场景,四周的自然景色如吴地的山水与楚地的风烟交汇在一起。谁会想到,苻泽的深处原来如此高峻,柯山却离天最近。在这片土地上,音信频繁传来,许多语言在耳边萦绕,殿前的军队却是真实的传递者。虽然没有详细记录每日的战报和捷报,但我在竹席上和纱帐中安然入睡,直到天亮。
曾几,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名门望族,才华横溢。他的诗风多描绘自然景色,兼具豪放与细腻的特点,常常流露对时局的关注及个人的情感。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北方的金国与南方的宋朝对峙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军事消息,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战事的忧虑。
《喜闻天兵已临衢寇》是一首意蕴深远的诗作,通过自然景观与军事信息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思考。诗中以“野宿溪行”开篇,给人以宁静的画面,而接下来的“吴头楚尾接风烟”则将读者带入一种宽广的地理视野,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活动的微小。
“岂知苻泽深为崇,不道柯山最近天”两句,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类局限性的反思。这里的苻泽和柯山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描绘,更是象征着人们对未知和敌人的恐惧。
后半部分的“境上音邮多浪语,殿前兵马是真传”,则将战争的紧迫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音信的频繁与军队的真实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风景与战争之间的对比中,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这种兼具自然与人文关怀的表现手法,使得该诗在宋代诗歌中独具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战争局势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安宁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时局的敏感。
“吴头楚尾接风烟”中,吴头和楚尾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苻泽”象征什么?
诗人在最后一联中提到的“竹簟纱幮”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