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31:20
鹊桥仙 端阳午夜闻雨
恼人天气,伤心花事,愁听端阳夜雨。
堂前香草烂成泥,但无数萧荣艾举。
湘帘浅捲,银灯细把,忍照春风归路。
春来曾未使人知,便休问春归何处。
这烦人的天气,让人心伤的花事,愁苦地听着端午节夜里的雨声。
堂前的香草已经烂成了泥,而无数的萧条和艾草却依然挺立。
湘帘轻轻卷起,银灯微微摇曳,忍不住照亮了春风的归路。
春天的到来从未让人知晓,不必再问春天归去的去处。
端阳是指端午节,古时有许多与此节日相关的习俗,如挂艾草、吃粽子等。诗中提到的“艾”与“香草”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植物,代表着节日的氛围。
作者介绍:金鉴才,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融汇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生活的感受,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对花事的感慨以及对春天逝去的无奈,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首《鹊桥仙》展现了诗人在端午节夜雨中的复杂情感。开头的“恼人天气,伤心花事”直接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和花事的忧虑,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愁绪。紧接着的“堂前香草烂成泥”描绘出一幅略显凋零的景象,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逝去。然而,尽管如此,“无数萧荣艾举”却又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刚韧,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湘帘浅捲”和“银灯细把”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清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雨的静谧与思绪的缠绵。诗的结尾“春来曾未使人知,便休问春归何处”则显现出诗人的一种无奈与淡然,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与离去都不再重要,反映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豁达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意象丰富的手法,例如“湘帘”和“银灯”的对仗,以及“香草烂成泥”与“萧荣艾举”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对生活无常的感叹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诗人在愁苦中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表达了对生命顽强与美好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春节
“湘帘”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乡愁
B. 宁静
C. 风景
诗中提到的“香草”最终的状态是?
A. 盛开
B. 凋零
C. 烂成泥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金鉴才的《鹊桥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在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运用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金鉴才更显忧伤与思索,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细腻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