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

时间: 2025-05-05 03:06:41

诗句

鬓边忧绪已千端,谁唤扁舟下濮干。

落日明舡剑如电,勇心触拨到楼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3:06:41

原文展示:

魏了翁的《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

鬓边忧绪已千端,
谁唤扁舟下濮干。
落日明舡剑如电,
勇心触拨到楼兰。

白话文翻译:

头发鬓角的忧愁已经有千种,
谁来呼唤小船驶向濮水边?
落日映照着明亮的船,剑光如电,
勇敢的心触动着远方的楼兰。

注释:

  • 鬓边:指头发的鬓角处。
  • 忧绪:忧虑和烦恼的情绪。
  • 扁舟:小船。
  • 濮干:濮水的岸边。
  • 落日明舡:夕阳下的明亮小船。
  • 剑如电:形容剑光闪烁,快速如电。
  • 楼兰: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名,象征遥远和异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子安,号竹客,宋代诗人,长于诗词,作品多以抒情和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端午节前夕,诗人借此节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寄托,同时也寄情于自然与历史,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鉴赏:

魏了翁的这首《将至古渝虞宪以三绝同端午节见寄用韵为谢》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友人的思念。开头的“鬓边忧绪已千端”,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生活的多重烦恼。诗人用“谁唤扁舟下濮干”表达了对友人的呼唤与期盼,渴望有一只小舟,能带着自己的思念驶向友人所在的地方。接下来的“落日明舡剑如电”,用落日的景象与明亮的船只象征着希望和勇气,展现了诗人面对忧愁时的坚强与果敢。而“勇心触拨到楼兰”则将思念的情感推向了远方,通过楼兰的意象,传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也暗示着追求与探索的勇气。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将个人的忧思与对友人的祝福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鬓边忧绪已千端:这一句开头即引入了个人的情感,显示出诗人的忧愁已经积累到了极点。
  2. 谁唤扁舟下濮干:在忧愁之中,诗人渴望有人能呼唤船只,让他能够远行,寻找慰藉。
  3. 落日明舡剑如电:通过落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气氛,暗示着勇气与决心。
  4. 勇心触拨到楼兰: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更体现了对远方的向往及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如电”,将剑光比作电,形象生动,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整首诗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远方的国名(楼兰),构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鬓边: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的忧愁。
  • 扁舟:象征着归属感与思念的寄托。
  • 落日:象征着希望的余晖,暗示着勇气与决心。
  • 楼兰: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日明舡剑如电”中的“剑如电”是比喻还是拟人?

    • A. 比喻
    • B. 拟人
    • 答案:A
  2. “谁唤扁舟下濮干”中,濮干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船
    • B. 濮水的岸边
    • 答案:B
  3. 本诗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 A. 失落
    • B. 思念与勇气
    • 答案:B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古诗词鉴赏》
  3. 《魏了翁诗词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魏了翁的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墨竹 读刘静脩诗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诏之不至四叠韵奉答 送罗时泰宪副备泸叙 次韵答邵户部文敬前后得七首 其四 雨睡得鸣治诗次韵奉答 病中言怀四首 其一 题柳邦用蒲石图 又用韵柬方石 镜川杨先生宅赏莲得蕖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佛头菊 竹马之友 爿字旁的字 立地书厨 捻烦 里字旁的字 静斋 绞丝旁的字 从流忘反 骨肉相连 气字旁的字 肉字旁的字 水浅者大鱼不游 倨傲无礼 包含胰的词语有哪些 外祸 沾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