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57:25
原文展示:
登天台巾山
何梦桂 〔宋代〕
寸碧倚苍旻,孤城俯可吞。
人行平木杪,帆去入云根。
月榻留僧梦,风松吊鹤魂。
江心千古石,岁岁记潮痕。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天台巾山上,眼前是一片碧绿,倚靠着苍穹。
孤立的城池,仿佛可以被我俯视吞没。
人们行走在平坦的树梢上,帆船远去,似乎进入了云的根部。
月光下的床榻,留住了僧人的梦境,风中的松树,吊唁着鹤的灵魂。
江心的古老石头,年复一年地记录着潮水的痕迹。
注释:
- 寸碧:指眼前的一片碧绿景色。
- 苍旻:苍天,天空。
- 孤城:指孤立的城池。
- 木杪:树梢。
- 云根:云的底部,比喻云层深处。
- 月榻:月光下的床榻。
- 风松:风中的松树。
- 吊鹤魂:吊唁鹤的灵魂,比喻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 江心千古石:江心中的古老石头。
- 潮痕:潮水的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梦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首句“寸碧倚苍旻”即展现了诗人眼前的一片碧绿,倚靠着苍穹的宏伟景象。接下来的“孤城俯可吞”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豪迈情怀。中间两句“人行平木杪,帆去入云根”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行走在树梢上的轻盈,以及帆船远去,似乎进入了云层的深远。最后两句“月榻留僧梦,风松吊鹤魂”则通过对月光和风松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怀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 首句“寸碧倚苍旻”:通过“寸碧”和“苍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眼前的一片碧绿和天空的宏伟。
- 次句“孤城俯可吞”: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豪迈情怀。
- 第三句“人行平木杪”:通过“人行”和“木杪”的结合,展现了人们行走在树梢上的轻盈。
- 第四句“帆去入云根”:通过“帆去”和“云根”的结合,展现了帆船远去,似乎进入了云层的深远。
- 第五句“月榻留僧梦”:通过“月榻”和“僧梦”的结合,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第六句“风松吊鹤魂”:通过“风松”和“吊鹤魂”的结合,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 最后两句“江心千古石,岁岁记潮痕”:通过对江心石头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孤城俯可吞”,夸张地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豪迈情怀。
- 比喻:如“帆去入云根”,比喻帆船远去,似乎进入了云层的深远。
- 拟人:如“风松吊鹤魂”,拟人化地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寸碧:眼前的一片碧绿景色,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苍旻:苍天,天空,象征着宏伟和无限。
- 孤城:孤立的城池,象征着孤独和历史的沧桑。
- 木杪:树梢,象征着轻盈和自由。
- 云根:云的底部,象征着深远和神秘。
- 月榻:月光下的床榻,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风松:风中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不屈。
- 吊鹤魂:吊唁鹤的灵魂,象征着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 江心千古石:江心中的古老石头,象征着历史的痕迹。
- 潮痕:潮水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寸碧”指的是什么?
A. 天空
B. 碧绿的景色
C. 树梢
D. 帆船
-
“孤城俯可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帆去入云根”中的“云根”比喻什么?
A. 云层
B. 帆船
C. 树梢
D. 天空
-
“月榻留僧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豪迈
B. 怀念
C. 宁静
D. 自由
-
“江心千古石,岁岁记潮痕”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景
B. 历史变迁
C. 宁静生活
D. 豪迈情怀
答案:
- B
- B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何梦桂的《登天台巾山》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但何梦桂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历史的思考。
- 何梦桂的《登天台巾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何梦桂的诗更加注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加注重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何梦桂的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何梦桂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