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自叙(非尚子遍游五岳)》

时间: 2025-04-23 11:45:56

诗句

五岳径虽深,遍游心已荡。

苟能知止足,所遇皆清旷。

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

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1:45:56

原文展示

五岳径虽深,遍游心已荡。
苟能知止足,所遇皆清旷。
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
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游历的感慨。虽然五岳之路深邃且遥远,但我游玩到处,心中却感到荡然无存。如果能够懂得知足常乐,那么所遇之处皆是清幽广阔。即便到了七十岁,也难以期望能去遍游,只有那小山丘才算得上微小的追求。我心中时常怀念少室山,却又常常担心这并不是我所向往的理想之地。

注释

  • 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分别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 :指小路。
  • :心情不定,漂浮不定的状态。
  • 知止足:能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 清旷:指清幽广阔的环境。
  • 七十:指人生的晚年阶段,古人对七十岁的期望。
  • 少室山:少林寺所在的山,象征着道教和佛教的清幽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梦得,唐代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诗风清新隽永,擅长五言古诗和律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李德裕人生的晚期,反映出他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游历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五岳的深邃与游历的心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反思。从“虽深”的五岳之径,到“心已荡”的游历体验,诗人揭示了在追求名山大川时,内心的空虚与迷茫。接下来的“知止足”则是对这种状态的反思,指出知足常乐的重要性,暗示只有在心灵的满足中,才能体会到周围的美好。

“七十难可期”则体现了对老年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奈。诗人在想象中将自己的追求缩小到一丘之地,显示出一种从繁华回归简朴的心态,反映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遥怀少室山”,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少室山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理想的高地。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从游历的迷茫逐渐转向内心的沉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领悟与追求的转变,具有较高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岳径虽深:虽然五岳的道路深邃曲折。
  2. 遍游心已荡:游历四方,心中却感到空荡。
  3. 苟能知止足:若能懂得知足常乐。
  4. 所遇皆清旷:那么遇到的景色皆是清幽广阔的。
  5. 七十难可期:七十岁的人生,难以期待新的追求。
  6. 一丘乃微尚:唯有一小丘才算是微不足道的追求。
  7. 遥怀少室山:遥远地怀念少室山。
  8. 常恐非吾望:常常担心这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了五岳的深邃与内心的空虚,展现出一种矛盾感。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游历,体现了人生旅途的复杂性。
  • 象征:少室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归宿。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追求与内心的宁静,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岳:象征伟大与追求。
  • 清旷:代表自然的广阔与宁静。
  • 少室山:象征心灵的归宿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德裕所说的“五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中国的五大名山
    B. 四大名著
    C. 古代的五个国家
    D. 五种哲学

  2. 在诗中,诗人提到的“七十”代表什么? A. 生死
    B. 人生的晚年
    C. 游历的次数
    D. 名山的高度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李德裕与王维的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维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而李德裕则是在对游历的反思中带有一丝无奈与深思,反映出其人生历程的不同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李德裕集》

相关查询

游仙诗 答二郭诗三首 其二 代秋胡歌诗 其七 幽愤诗 述志诗 其二 四言诗十一首 其十一 酒会诗 五言赠秀才诗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推贤举善 权益 局地扣天 病暍 参透机关 壮厉 角字旁的字 矢字旁的字 包含有的成语 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融流 面字旁的字 包含爇的词语有哪些 赤地千里 支字旁的字 鹤骨松筋 一锅煮 亠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