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19:03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
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
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
在鹿门山埋葬着孟子,岘首山抬着羊公(指牛头山的羊公)。
在这万古千秋的时光里,青山和明月相映成辉。
政事自从襄沔分绝,诗歌却悠然飘过洞庭湖空旷的水面。
在尘世的路途上,谁能再回头,只有松树的声音在两处风中飘荡。
齐己(约780—834),字景昭,号青原,唐代诗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后出家为僧。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融入了深厚的禅意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过鹿门作》写于齐己游历山水之际,诗中提到的地名和历史人物,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同时,诗中提及的政治与诗歌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诗歌理想的追求。
《过鹿门作》是一首极具禅意的山水诗,诗人在游历过程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还深刻地反映了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及了孟子和羊公,两个历史人物的埋葬之地,暗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接着,诗人描绘了青山明月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似乎在说在这万古千秋中,唯有自然是恒久不变的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政从襄沔绝,诗过洞庭空”,则转向对政治和诗歌的思考,隐喻着政治的混乱与诗歌的超脱。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示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在诗的结尾,“尘路谁回眼,松声两处风”,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俗道路的反思,松树的声音仿佛在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青山、明月、松声等,均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令人感受到作者那种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政治局势的思考、以及对诗歌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
诗中“鹿门”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埋葬地?
诗中提到的“松声”象征什么?
“青山明月中”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齐己的《过鹿门作》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哲学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两者虽同为山水诗,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千秋,呈现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