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0:54
金缕曲 读公度今别离四章,枨触千端,怅然赋此。 作者: 叶璧华 〔清代〕
别恨悲今古。怅更番婵娟花月,黯然南浦。万顷无情江水上,竟送片帆飞去。独坐奈何天里。解下鸳鸯双绣带,并回肠莫系行人住。魂暗断,愁难诉。庭前百本临风树。最关心离离红豆,雨朝风暮。惨碧帘栊春事老,浪掷韶光几度。更寂寂瑶台云路。似水长宵寻梦会,拥寒衾也无成处。湘枝泪。凝红雨。
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哀痛,既有古今的悲恨,也有对月亮和花的怅然神伤。南浦的江水无情地送走了远帆,我独自坐在这无奈的天地间,解开绣有鸳鸯的绸带,心中难以自已,难以挽留离去的旅人。这种苦涩的情感如同庭前的树木,最让人牵挂的是那一抹抹红豆,随着雨水和晨风的交替而愈加伤感。春天已渐渐凋零,时光如白驹过隙,似乎难以再寻回那梦中的美好。夜深人静,抱着寒冷的被子,却又无处可去,只能默默流泪,泪水如红雨般凝结。
作者介绍:叶璧华,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诗作多涉及离别、思念等主题,风格颇具个人色彩,常融合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
创作背景:诗作出现在离别之际,作者感受到浓烈的别恨,因而赋诗以抒发内心的愁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情冷暖的思考与感慨。
这首《金缕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开篇即以“别恨悲今古”引入主题,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悲伤。诗中反复提到的自然意象,如“万顷无情江水”、“庭前百本临风树”,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也使得离别的场景更加生动。这些意象与内心的愁苦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离别的痛苦。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瑶台云路”与“似水长宵寻梦会”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对照。即使在梦中相会,现实中的寒冷与孤独依旧难以逃避。最后一句“湘枝泪,凝红雨”,以泪水和雨水的结合,传达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离愁与惆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离去之人的无尽惆怅,表达了对爱情与理想的追忆与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浦”代表了什么?
“鸳鸯双绣带”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缕曲》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