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1:48
醉太平 夜坐
作者: 郑元昭 〔清代〕
风声雨声。三更四更。帘前铁马铮铮。搅人眠不成。
枕边梦惊。灯前思清。芙蓉还恐飘零。隔秋池细听。
全诗翻译:
夜深了,风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时光已是三更四更。窗帘前的铁马声铮铮作响,令人无法安眠。
枕边的梦境被惊扰,灯下的思绪愈加清晰。就连那芙蓉花也似乎害怕飘零,隔着秋池细细聆听着周围的一切。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芙蓉”常常用来象征女性的美丽,或寓意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作者介绍:
郑元昭,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可能在特定的生活经历或环境影响下,表达了对夜晚宁静与喧嚣的感受,以及对梦境和思绪的反思。
这首《醉太平 夜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纷扰。开篇的“风声雨声”即刻营造出一种夜晚的氛围,伴随着自然的声音,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安与焦虑。细腻的“帘前铁马铮铮”声,似乎是对生活的隐喻,暗示了外界的纷扰让内心无法平静。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枕边梦惊”表明了梦境被惊扰的状态,梦境本是一个安宁的地方,但在这种环境下却变得格外脆弱。“灯前思清”则显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思考,灯光下更显得思绪的清晰与沉重。最后一句“隔秋池细听”不仅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也是一种对内心的聆听,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细腻感受。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出色,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表达出一种在宁静夜晚中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声音与个人内心的体验,表达了对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喧嚣和梦境的脆弱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三更四更”指的是晚上哪个时间段?
A. 9点到11点
B. 11点到1点
C. 1点到3点
D. 3点到5点
诗中“芙蓉”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与脆弱
C. 忍耐
D. 哀伤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现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A. 风声
B. 雨声
C. 铁马声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