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4:22
高阳狂生六十馀,
入谒自通臣博徒。
刘季嫚士如庸奴,对客濯足以两姝。
生云足下扶义初,奈何不礼长者乎。
隆准一笑延坐隅,与随何辈载后车。
刻六国印识尤迂,向微留侯几误渠。
胡雏闻人说汉书,千载而下犹揶揄。
掉舌所得良区区,投身沸鼎何其愚。
呜呼!博徒果不贤腐儒。
高阳的狂生已经六十多岁了,
拜访了自己所认识的博徒。
刘季的士人就像庸奴,对客人洗脚就像两位美人。
生云在你脚下扶持义气,怎么能不礼遇长辈呢?
隆准微笑着坐在角落,与何辈的随从一起搭乘后车。
刻六国的印章知识实在太迂腐,
向微留侯请教却几乎误入歧途。
胡雏听人讲述《汉书》,千年之后仍然被戏谑。
掉舌所获的真理小得可怜,
投身于沸鼎之中真是愚蠢的行为。
哎!博徒果然不如腐朽的儒生。
刘克庄(1187-1269),字子升,号卧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诗,作品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对博徒的讽刺以及对儒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化和道德的深刻关注。
《郦生长揖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诗中通过对高阳狂生的描绘,揭示了士人和博徒之间的对比,表现了对庸碌之人的讽刺。诗人以“高阳狂生”起笔,暗示其狂妄不羁,随意交往的态度,随即转向对“刘季嫚士”的描绘,指出士人对待客人的态度低贱而庸俗。接着,诗人再以“生云”反问,强调对长者的尊重,体现出儒家的礼仪观念。再者,诗中提及“刻六国印识”与“微留侯”之典故,寓意对历史知识的评判,指出如今的学者往往沉迷于表面,而忽视了真正的道义与智慧。最后,诗人以“博徒果不贤腐儒”收尾,体现出对文化的深刻失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思,传达出一种对纯粹价值的追求与对世俗风气的不满。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强调对古代文化与道德的重视,表现出作者对更高理想和真正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下庸俗现象的失望。
高阳狂生的年龄是多少?
A. 四十
B. 六十
C. 八十
答案:B
刘季嫚士被比作什么?
A. 侠士
B. 庸奴
C. 君子
答案:B
诗中的“投身沸鼎”意指什么?
A. 明智的选择
B. 愚蠢的行为
C. 对历史的误解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