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1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4:42
人月圆 甲午中秋敏庵举家自蜀返而正刚去津余聚后归家更独赏月有作
作者: 张伯驹 〔近代〕
恒河沙数星辰绕,一月在中天。
婆娑无影,山河不动,万象清寒。
蚕业客返,津桥人去,各自团圆。
我身弹指,光明长在,盈昃随缘。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明月皎洁的景象,作者在家乡赏月,思绪万千。星星数目如恒河沙般多,明月高悬在空中。月光下的景物显得无影无踪,山河静止,万物都显得清冷。外面的客人归家,桥上的人们离去,各自团圆。作者轻轻一弹指,感到光明永存,人生的变化随缘而至。
作者介绍:张伯驹(1885-1969),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和文物收藏家。他的诗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走,追求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甲午年中秋之际,作者举家自蜀返回,正值月圆之时,借此抒发对团圆的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以其清新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秋节的团圆主题。开篇以“大量星辰”与“明月”构成了夜空的壮丽图景,象征着团圆时的温暖与宁静。在诗的中段,作者用“婆娑无影,山河不动”来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这种意象不仅反映出自然的美丽,更引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思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接受命运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存,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淡然的情怀。
整首诗在视觉与情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有外在的自然景观,又有内心的深邃感悟。通过对月的赞美,作者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理解,使人感受到浓厚的中秋情怀与哲理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视觉效果,也承载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恒河沙数”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明月的圆缺
B. 星辰的数量
C. 诗人的心情
“盈昃随缘”中的“盈”指的是?
A. 变化
B. 明亮
C. 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明月的思念与团圆,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张伯驹的诗则更强调自然与哲理的结合,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