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余氏幽光亭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2 05:36:27

诗句

自夺幽人去,江山胜气无。

秖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

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

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6:27

原文展示:

题余氏幽光亭二首 其二 汪藻 〔宋代〕

自夺幽人去,江山胜气无。 秖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 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 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

白话文翻译:

自从那位隐士离去,这江山便失去了它的灵气。 如今他的坟上已长满了旧草,还有谁会为他祭奠呢? 在这个充满儒者荣耀的世界里,将来史书上或许会对他进行批判。 但在这山丘沟壑之中,他不应有遗憾,因为他未曾追求过权贵的生活。

注释:

  • 幽人:指隐士。
  • 江山胜气:指江山的灵秀之气。
  • 宿草:指坟墓上的旧草。
  • 奠生刍:指祭奠时放置的草,比喻祭奠。
  • 儒冠宠:指儒者的荣耀。
  • 史笔诛:指史书上的批判。
  • 丘壑底:指山丘沟壑之中。
  • 金朱:指权贵的生活。

诗词背景: 汪藻是宋代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世态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汪藻在访问某位已故隐士的幽光亭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士的怀念和对世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离去后江山失去灵气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的深切怀念。诗中“秖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一句,抒发了对隐士逝去的哀思,同时也反映了世态炎凉。后两句“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则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指出在荣耀的儒者背后,可能隐藏着历史的批判。最后一句“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则是对隐士生活的肯定,认为隐士不应有遗憾,因为他未曾追求过权贵的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隐士的怀念和对世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首句“自夺幽人去,江山胜气无”:表达了隐士离去后,江山失去了它的灵气,暗含对隐士的怀念。
  • 次句“秖今埋宿草,谁复奠生刍”:通过对隐士坟墓的描绘,抒发了对隐士逝去的哀思。
  • 第三句“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批判了现实世界中儒者的荣耀,暗示将来史书上可能会有批判。
  • 末句“未应丘壑底,遗恨失金朱”:肯定了隐士的生活,认为他不应有遗憾,因为他未曾追求过权贵的生活。

意象分析:

  • 幽人:象征隐逸的生活和精神。
  • 江山胜气:象征自然的灵秀和隐士的精神。
  • 宿草:象征逝去和遗忘。
  • 儒冠宠:象征世俗的荣耀。
  • 史笔诛:象征历史的批判。
  • 丘壑底:象征隐逸的生活环境。
  • 金朱:象征权贵的生活。

互动学习:

  1. 诗中的“幽人”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官员 C. 商人 D. 农民 答案:A

  2. “满世儒冠宠,他年史笔诛”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儒者受到宠爱,将来会受到史书的赞美。 B. 儒者受到宠爱,将来会受到史书的批判。 C. 儒者不受宠爱,将来会受到史书的赞美。 D. 儒者不受宠爱,将来会受到史书的批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情感和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深入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前人拉游南山借意道别 念奴娇(次韵弟B54B) 次韵单君范 夜宿倪庵坐雨二首 送衢州孔明达官郡学得代送行次韵 上巳酒边即事示女冲二首 其一 唐多令(城归泊湖山) 宿天宁寺偶成 次弟观二首呈雪航 游慈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纤悉无遗 抱痛西河 源源不绝 素怀 抛出 小毛公 辵字旁的字 彐字旁的字 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羊字旁的字 反反复复 云交雨合 逊容 尢字旁的字 飞鸾翔凤 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双人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