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7:34
点绛唇
乡国牵情,草堂人老吟清昼。
放梅舒柳。墙外寒山瘦。
孤赏难酬,冷落阳春奏。
中年后。斛愁余斗。分付花前酒。
乡国的思念牵动着我的心,年老的我在草堂里吟诵着悠长的白昼。
梅花缓缓绽放,柳树轻轻摇曳,墙外的寒山显得瘦弱。
独自欣赏这美景,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应,阳春的乐曲也显得冷清。
到了中年,心中愁苦如斗,唯有在花前醉酒来诉说这份情感。
本诗中涉及的典故主要是对梅、柳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代表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而柳树则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柔情。诗人在草堂吟唱的场景也传递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情调,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探寻。
姚华,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期。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常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点绛唇》作于诗人中年之际,正值人生的转折点,感受到岁月流逝带来的愁苦与孤独,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头的“乡国牵情”便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这种情感贯穿全诗。草堂的环境描绘出一种闲适却又带有孤寂的氛围,诗人在这里吟诵,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但与此同时又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自己也在悄然老去。
“放梅舒柳”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梅花的开放和柳树的摇曳,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机。然而,墙外的“寒山瘦”却又显得冷清,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孤赏难酬”表达了诗人欣赏自然美景却得不到回应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抒情上既有对美好景象的赞美,又渗透着中年人的愁苦,情感复杂而深刻。诗人在阳春的乐曲中感受到的冷落,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珍惜。最后以“分付花前酒”作结,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孤独的反思,情感深邃而丰富。
“乡国牵情”意思是?
诗中“墙外寒山瘦”表现了什么?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